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Estimated reading: 2 minutes 84 views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生产企业应具备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的检测能力及生产环境、制水等项目的监测能力。 成品检验项目主要关注:环氧乙烷残留量、可萃取金属含量、酸碱度、易氧化物、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方法)、外观、标尺、刻度容量线、计量数字、标尺的印刷、外套、按手间距、活塞的外观与配合、外圆锥接头、滑动性能、器身密合性、容量允差、残留容量等。 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相关质量控制工作。
2厂房与设施1.是否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2.洁净室(区)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是否经过净化处理,并进行验证和控制。  1.应按《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无菌医疗器械》(以下简称无菌附录)的要求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的生产过程:注塑、印刷、喷硅油、组装、单包装、封口,以保证产品初始污染保持在稳定的控制水平。 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相邻区间(进料间、出料间、模具进出间)的生产操作是否有防止产生生产污染的措施,如不同空气洁净级别洁净区之间设双层传递窗、气闸室,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设置压差梯度等。 2.使用洁净压缩空气的工序一般是:注塑、印刷、组装、吸塑包装。 现场查看气体净化处理装置及管路设置(如三级管道过滤器、冷干机),包括其日常维护及管理情况。查看验证文件及检测记录情况,确认控制措施及实施情况,如是否定期监测压缩空气质量(洁净度、含菌量)或开展再验证等,防止不清洁的工艺用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4.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1.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主要有:注塑机、印刷机、组装机、吸塑包装机、自动包装机、粘合机等。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符合规定的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查看设备清单,是否与现场设备一致。确认设备数量、状态,保持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 2.企业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满足工艺用水的能力。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用不锈钢或其他无毒材料制成,应定期清洗、消毒并记录。 3.依据注册产品技术要求,对照成品检验项目,核实检测设备,确认主要设备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检测设备是否经过计量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4.检查空气净化系统的管理规定及空调机组运行记录和周期确认记录。
4采购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主要原材料有:聚丙烯、增韧聚丙烯母料、色母料等。 主要零部件有:外套、芯杆、注射针、活塞。 需生物学评价的材料一般是:聚丙烯、色母料、二甲基硅油、硅油稀释剂、活塞等。 审批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的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应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有更改,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供应商更改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 现场应查看采购控制程序文件、采购物品清单、采购合同,及合格供应商目录。确认采购的原材料是否按批按规定进行检验或对供方的检验报告进行确认。
5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2.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 3.进入洁净室(区)的原料和零配件是否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 4.是否在生产过程中标识产品的检验状态,防止不合格中间品流向下道工序。 5.生产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清洁剂及脱模剂,是否经验证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1.确认企业是否对各洁净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与保持相关记录。 2.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查看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记录是否可追溯。生产批号与灭菌批号是否明确。环氧乙烷气体存放是否有控制规定及实施措施等。 3.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可能需要清洁处理的零配件主要有:胶塞、针尖。通过模具成型后通常不需清洁的零配件是:外套、芯杆。现场查看处理过程和方法并确认是否与相关规定一致。 4.确认是否对检验状态标识方法作出规定,现场查看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状态标识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5.查看各助剂清单(如润滑剂医用硅油等),根据清单进行评价,确认采取相应措施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抽查验证报告。
6  质量控制  1.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 2.是否规定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批准要求。 3.是否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书。(需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  1.现场查看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微生物检测应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条件下进行操作)。是否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检验人员(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等) 2.确认产品放行程序及条件和要求,抽查产品放行记录。 3.依据相关强制性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确认制定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规程。查看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以及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抽取产品的批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核查,确认企业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检验。查看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仪器及使用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 成品检验项目:主要是环氧乙烷残留量、可萃取金属含量、酸碱度、易氧化物、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试验)、外观、标尺、标尺的刻度容量线、计量数字、标尺的印刷、外套、按手间距、胶塞的外观与配合、外圆锥接头、滑动性能、器身密合性、容量允差、残留容量等。 如果产品用环氧乙烷灭菌,应关注环氧乙烷残留量指标。 成品检验主要检验仪器有: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气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恒温水浴锅、滑动性能测试仪、密合性测试仪、电子天平等。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常规)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举例
注射器外观(GB 15810-2001第5.1.1、5.1.2、5.1.3、5.1.4)(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进行抽样检测)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过程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器身密合性(GB 15810-2001 5.10.2、6.6) 控制不当易导致成品漏气、漏液。1.检查活塞进货检验记录。 2.检查注射器器身密合性检测记录。 3.检查新模具验收验证记录
滑动性能(GB 15810-2001  5.10.1) 注射器外套内部喷润滑剂,与模具,润滑剂喷涂量控制有关。1.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2.检查新模具验收记录。
注射针穿刺力(GB 15811-2001 4.5) 原材料进货检验,成品批批检验。1.检查注射针尖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注射针针座锥度(GB/T 1962.1第4条) 控制针座模具加工时的尺寸,达到6:100要求。查生产管理文件记录,过程检验记录,特别注意注射针粘接烘干等过程的温度控制。
针管与针座连接强度(GB 15811-2001 4.4.4) 原材料进货检验,成品批批检验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过程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圆锥接头分离力(GB/T 1962.1 4.4)  检查圆锥接头性能检测记录。特别是更换新模具,更换新的原材料后,成品使用6%(鲁尔)圆锥接头性能测试仪进行的验证记录。
硅油喷涂、环境清洁、活塞处理等环节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成品的异物存留。1.检查硅油喷涂记录。 2.检查工艺文件和生产记录。 3.检查净化车间管理文件。 4.检查清洁记录。 5.活塞检验记录。
残留容量(GB 15810-2001  5.10.4) 新模具验收,模具维修后验证,每批成品检测跟踪。1.检查模具验收记录。 2.检查模具验证记录。 3.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一次性使用注射器(特殊)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举例
一次性使用无菌避光注射器是否脱色(GB 18458.3-2005 6.3)检查原材料控制文件、检验记录(原材料检验对每批原料进行脱色检测控制)。
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滑动性能(YY 0497-2005中5.8.1.2)1.检查模具验收、验证记录。 2.检查成品滑动性能检测记录。关注相关新模具验收,模具维修后验证,每批成品滑动性能测试相关资料和记录。
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针管的刚性(YY 0497-2005中附录A)1.检查原材料控制文件。 2.检查针管和成品的刚性检验记录。
一次性使用无菌胰岛素注射器针座/注射器与针管之间的粘结强度(YY 0497-2005中附录A)1.检查原材料控制文件、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粘结强度试验检验记录。
一次性使用无菌回缩式自毁注射器锁定机构是否有效、自毁特性是否有效、力学性能是否合格。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过程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7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生产企业应具备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的检测能力及生产环境、制水等项目的监测能力。如成品检验项目:微粒污染、泄漏、拉伸强度、瓶塞穿刺器、进气器件、管路、药液过滤器、滴斗与滴管、流量调节器、输液流速、注射件、外圆锥接头、保护套。还原物质、酸碱度、金属离子、紫外吸光度、蒸发残渣、环氧乙烷残留量。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试验)。 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相关质量控制工作。
2厂房与设施1.是否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2.洁净室(区)是否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合理布局,人流、物流走向应当合理。1.应按无菌附录的规定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的生产过程:注塑、挤出、组装、测漏、单包装工序,以保证产品初始污染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2.查看生产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等,现场核实洁净室(区)生产工艺流程布局是否与图纸一致,布局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分开以避免交叉污染,相邻区间的生产操作是否有防止产生生产中的污染的措施(如不同空气洁净级别洁净区之间设双层传递窗、气闸室,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设置压差梯度)等。 3.如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灭菌车间是否设在僻静安全位置,并有相应的安全、通风设施。
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4.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符合规定的委外工序除外),确认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查看设备清单,是否与现场设备一致。确认设备数量、状态等保持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 2.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满足工艺用水的能力,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应当用不锈钢或其他无毒材料制成,应定期清洗、消毒并记录。 3.依据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应具备微粒污染、泄漏、拉伸强度、瓶塞穿刺器、进气器件、管路、药液过滤器、滴斗与滴管、流量调节器、输液流速、注射件、外圆锥接头、保护套。还原物质、酸碱度、金属离子、紫外吸光度、蒸发残渣、环氧乙烷残留量。无菌、热原(细菌内毒素试验)等项目检测能力。对照产品检验要求,核实检测设备,确认主要设备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检测设备是否经过计量并在合格有效期内。 4.检查空气净化系统的管理规定、运行记录和周期确认记录。
4采购是否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和验证,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采购物品应与经评价的材料一致。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主要原材料有:PVC、TPE、ABS、PP、PE、空气过滤膜、药液过滤膜、注射件、钢针、静脉针等。 主要零部件有:插瓶针、导管、滴斗、两通/三通、止液卡、流量调节器、药液过滤器、外圆锥接头、静脉针等。 需生物学评价的材料一般是:PVC、TPE、ABS、PP、PE等。审评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的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应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是否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一致。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涉及,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因供应商更换而进行的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 现场应查看采购控制程序文件、采购物品清单和采购合同,确认采购的原材料是否按批进行检验或对供方的检验报告进行确认。
5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2.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 3.进入洁净室(区)的原料和零配件是否按程序进行净化处理。 4.是否在生产过程中标识产品的检验状态,防止不合格中间品流向下道工序。1.确认是否对各洁净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与保持相关记录。 2.确认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查看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记录是否可追溯。如果是环氧乙烷灭菌,气体存放是否有控制规定及实施措施。 3.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通常需要清洁处理的零配件主要有不锈钢针管,需进行末道精洗,在精洗车间超声波清洗、烘干。现场查看处理过程,确认符合相关规定。 4.确认是否对检验状态标识方法作出规定,现场查看生产过程中的检验状态标识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6  质量控制1.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 2.是否规定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批准要求。 3.是否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书。(需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  1.现场查看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微生物检测应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进行操作)。是否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检验人员(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等)。 2.确认产品放行程序及条件和要求,抽查产品放行记录。 3.依据相关强制性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确认制定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规程。查看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以及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抽查产品的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确认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检验。查看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仪器及使用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 成品检验项目:主要是环氧乙烷残留量、无菌、微粒污染、还原物质、酸碱度、浸提液紫外吸光度、热原(细菌内毒素)、泄露、拉伸强度、瓶塞穿刺器、进气器件、管路、药液过滤器、保护套等。 如果用环氧乙烷灭菌,应关注环氧乙烷残留量指标。 主要检验仪器有: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蠕动泵、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酸度计、、恒温水浴锅、流量测试仪、微粒检测仪、电子天平、锥头综合测试仪等。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
滴管滴液体积准确性(GB 8368-2005第6.8项)。 与结构设计和模具有关。1.检查设计图纸是否按照国标要求设计滴管的结构。 2.生产过程中出现滴管处毛刺或残缺的,立即停机维修模具。新模具验收或模具维修后应对该项验证。检查模具验收验证记录。
输液流速。药液过滤器的滤除率(GB 8368-2005第6.7、6.10项)。 原材料检验应对每批药液过滤膜进行检测。1.检查原材料检验规定文件。 2.查过滤膜检验记录。
空气过滤膜的进气流量(GB 8368-2005第6.5项)。 原材料检验应对每批空气过滤膜进行单位面积流量和流量降低检测。1.检查原材料控制规定文件。 2.查空气过滤膜检测记录。
输液器各组装点无泄漏(GB 8368-2005第6.2项)。 生产过程中通过测漏装置进行检验。1.检查生产管理过程检验规定文件。 2.查组装过程生产记录。 3.查生产过程测泄漏记录。
流量调节器液流调节(GB 8368-2005第6.9项)。 流量调节器应能调节液流从零至最大。1.检查流量调节器工艺验证记录。 2.查生产记录,过程检验记录。
6%(鲁尔)圆锥接头的通用要求、锁定要求(GB/T 1962.2—2001第4.3、4.7、5.7)。 生产过程检验,通过测漏装置检验6:100配合是否漏液。验收新模具或模具维修后通过6%(鲁尔)圆锥接头性能测试仪进行检测。1.检查生产过程检验记录、测漏记录。 2.查圆锥接头性能测试记录。
静脉针的连接牢固度(GB 18671-2009第6.3项)。 生产过程使用拉力计对各组件间的连接强度进行抽测。1.查生产管理文件、生产记录。 2.查生产过程连接强度检测记录。
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依据YY 0286.1-2007第6.2项): 精密药液过滤器的输液流速和滤除率。 原材料检验对每批药液过滤膜进行输液流速和滤除率检测。1.检查原材料质量控制文件。 2.检查药液过滤膜流速、滤除率检测记录。
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输液器的避光性和脱色(GB 18458.3-2005第6.2项、6.3项)。 原材料检验对每批原料进行透光率检测。1.检查原材料质量控制文件。 2.检查透光率、脱色检测记录。
一次性使用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流量示值基本误差和控制稳定性(依据YY 0286.6-2009第6.2.4.1、6.2.4.2)。 原材料检验对每批原料进行流量示值基本误差和流量控制稳定性检测。1.检查原材料质量控制文件。 2.检查流量示值基本误差、流量控制稳定性检测记录。
一次性使用吊瓶式输液器:吊瓶的印刷刻度(依据YY 0286.5-2008第6.2.3项)。 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生产过程按照图纸要求对印刷刻度进行检验。1.检查工艺文件和生产记录。 2.检查过程检验记录。
一次性使用袋式输液器(依据YY 0286.5-2008第6.2.3项,第6.2.5项):液袋的印刷刻度和厚度。 生产过程按照图纸要求对印刷刻度和厚度进行检验。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 2.查生产过程对印刷刻度和厚度的检验记录。
7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三、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1.是否对生产技术人员、过程验证/确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如普通留置针注塑、组装、初包装、灭菌)的人员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 2.检验人员是否具备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检测的能力,(如针管的刚性、韧性、耐腐蚀性,留置针微粒污染指数,导管的配合实验、抗弯曲性实验、断裂力检测,延长管与导管座及输注接口的连接强度,泄漏实验、留置针穿刺评价、回血实验方法、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 3.查阅相关人员的相关培训记录,确认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洁净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和工艺用水生物学检验等工作。 4.是否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如洁净室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卫生以及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培训。包装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包装基础作业培训,灭菌室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灭菌基础作业、灭菌作业培训等。
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厂房设施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企1.是否按无菌附录要求设置生产洁净室(区),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2、2.查看企业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文件、确认报告和再确认报告是否符合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特殊要求。 3.查阅企业洁净室(区)浮游菌、尘粒、沉降菌、换气次数、风速、温湿度、静压差、清洁消毒监控等记录是否与验证/确认报告内容是否一致。 4.查阅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留置针注塑、清洗、组装、初包装过程空气洁净度级别、压差梯度设置是否合理。
3设备1.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一般生产设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1.查看留置针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洁、洁净环境控制是否满足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要求. 2.查阅文件、记录与现场勘察相结合,确认留置针注塑、装配、包装、灭菌等生产设备种类、类型、运行参数与作业指导书中的规定是否一致,查看作业指导书中定义的操作参数与验证文件中确认的参数是否一致。确认企业的设备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能否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需要。 3.查看企业工艺用水设施,环境控制等设备、器具, 生产设备台帐、检验设备运行管理文件及相关记录是否能满足产品技术要求。 4.查看检验设备及器具是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包括原材料检验(钢针的刚性、韧性、耐腐蚀性,导管的外观、断裂力、抗弯曲性等)、过程检验(润滑剂的涂抹)、成品检验(如留置针微粒污染指数,导管配合实验、抗弯曲性实验、断裂力,延长管与导管座及输注接口的连接强度,泄漏实验、留置针穿刺评价、回血实验方法、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
4设计开发1.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满足输入要求,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产品技术要求等。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2.生产企业灭菌的,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提供灭菌确认报告。1.查看静脉留置针设计开发文件,查看设计开发验证、确认参数是否符合《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强制性标准及产品技术要求。企业是否对生产的特殊过程进行确认并保存记录(包括确认方案、确认方法、操作人员、结果评价、再确认等内容)。 2.查阅设计开发文件,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注塑、组装、导管和针管涂润滑剂的涂抹、初包装、灭菌等过程应在设计开发时进行确认、验证。查看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及生产记录与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是否一致。 3.确认灭菌工艺控制与放行要求是否与确认报告确定的相关参数一致。是否开展周期性再确认或工艺变更确认相关活动。灭菌残留物处理、监测、放行记录与相关规定是否一致。
5采购采购的产品原辅材料是否与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  1.建议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适用内容进行检查。 2.查阅企业采购程序,确认企业是否根据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程度对原材料进行分级控制,查看留置针重要的原辅材料(如初包装材料、导管、钢针、高分子粒料、润滑剂等)的确认报告是否等同或高于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是否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周期性再确认。 3.查阅企业采购程序文件、采购档案、检验规程及进货检验记录与核准原辅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
6生产管理1.企业是否按照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组织生产,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 2.企业是否对生产的关键工序、特殊过程进行确认,并保存记录,包括确认方案、确认方法、操作人员、结果评价、再确认等内容。1.查阅导管与针表面润滑剂涂敷及磨尖工序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及生产记录,确认是否与相关技术文件内容一致。 2.查阅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生产记录,确认留置针导管尺寸与规定色标的一致性。 3.查阅各组件组装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是否与技术文件一致。查阅生产记录、过程检验记录、验证及检验记录,确认各组件组装连接生产过程能否保证组件装配的连接强度和密封性。 4.查看包装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生产记录,查看注塑、组装/连接、包装等生产设备运行参数与技术文件要求是否一致,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5.确认灭菌工艺控制与放行要求是否与确认报告确定的相关参数一致。是否开展周期性再确认或工艺变更确认相关活动。灭菌残留物处理、监测、放行相关规定是否与记录一致。
7质量控制企业是否按照规定建立产品放行制度,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1.查阅产品放行的程序文件,查验每批产品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放行要求(如留置针微粒污染指数,导管配合实验、抗弯曲性实验、断裂力,延长管与导管座及输注接口的连接强度,泄漏实验、留置针穿刺评价、回血实验方法、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等记录),能为产品全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 2.确认检测设备清单是否包括成品放行相关的检验设备。查看检查检验设备的校验报告、维护保养记录及使用记录,相关检测人员的资质证书、培训证书等,确认具备按规定进行成品放行的能力。
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四、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采血管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1)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1.是否对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人员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如注塑,添加剂溶液配制、喷涂、烘干,胶塞润滑、安装,抽真空等)。 2.专职检验人员是否具备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检测的能力,能否熟练进行真空采血管抽吸体积实验、塞子泄漏试验、强度实验、添加剂浓度等项目检测或验证。 3.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洁净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和工艺用水生物学检验等工作。
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设置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1.厂房与设施的设计安装应符合产品设计要求、工艺流程及规范的相关规定,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2.对无菌产品,查看企业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文件、确认报告和再确认报告是否符合无菌附录的要求。 3.查阅企业洁净室(区)浮游菌、尘粒、沉降菌、换气次数、风速、温湿度、静压差、清洁消毒监控等记录与确认报告是否一致。 4.查阅生产工艺流程,确定采血管注塑、添加剂溶液配制、喷涂、烘干,胶塞润滑,组装,抽真空,初包装过程空气洁净度级别、压差梯度设置是否合理。 5.若为非无菌产品,真空采血管是否在受控的环境下生产。 6.是否分别为无菌或非无菌产品配备相应的检验设施及检验环境,如阳性对照室、微生物限度室等。
3设备1.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 2.是否配备纯化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测设备1.确认采血管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净化环境控制设备是否满足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要求。 2.查阅文件、记录并与现场勘察相结合,确认采血管注塑,添加剂溶液配制、喷涂、烘干、胶塞润滑、组装、抽真空、初包装等过程生产设备种类、类型、运行参数与作业指导书中规定参数是否一致,查看作业指导书中定义的操作参数与验证文件中确认的参数是否一致。确认企业的设备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能否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需要。 3.查看企业检验仪器设备能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如真空采血管抽吸体积实验、塞子泄漏试验、强度实验等)。 4.查看企业工艺用水设施/设备台帐、设备运行管理文件及相关记录是否能满足产品技术要求。 5.查检验设备清单并实地核实,确认配备的检验设备是否与其原材料、过程检验、成品检验、工艺用水控制、环境控制等要求相匹配。
4设计开发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和产品技术要求等内容。实际生产作业指导文件内容是否与设计和开发输出相关内容一致。查看采血管设计开发输出相关资料和记录,确认设计和开发输出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和产品技术要求等内容。真空采血管的注塑过程,添加剂溶液配制,添加剂配置、喷涂,点胶,抽真空和组装过程质量控制,采血管灭菌等过程已进行了验证/确认。 确认已经灭菌方式对含添加剂的采血管的质量影响进行了确认。灭菌工艺控制与放行要求是否与确认报告确定的相关参数一致。 确认是否采取模拟试验或等效方式对抗凝/促凝剂满足预期用途进行再确认,确认结果符合相关要求或已采取必要的纠正预防措施保证产品符合相关要求。
5采购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核准文件保持一致。1.建议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适用内容进行检查。 2.企业的采购程序文件是否根据原材料对最终产品的风险影响而进行分级控制,确定采血管的重要原辅材料如高分子粒料、添加剂(聚酯凝胶、EDTA粉末、氢氧化钾、氟化物、草酸盐、肝素)、润滑剂等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周期性再确认的报告是否等同或高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3.查阅企业采购程序文件、采购档案、检验规程及进货检验记录与核准原辅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
6生产管理是否按照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组织生产,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1.查看企业是否建立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的注塑过程(护帽注塑、管子注塑,如适用)、添加剂溶液配制、添加剂喷涂、点胶、抽真空和组装过程质量控制、采血管灭菌等过程验证程序性文件。是否按规定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制定相关作业指导文件。 2.查阅文件、记录并与现场勘察相结合,查看模具和注塑产品的尺寸是否满足企业的图纸接受要求,所有功能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 3.查看企业注塑机、抽真空装置、添加剂喷涂装置的生产作业指导书,所有设备运行设置参数必须与验证过的参数窗口和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参数窗口一致。 4.添加剂溶液配制的验证过程遵循企业的过程验证程序,配液是否进行溶液有效期的验证以及配液工具和容器的清洁确认。 5.查看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生产记录,确认企业在添加剂喷涂过程、点胶过程、抽真空和组装过程中质量是否受控,相关参数是否与相关标准及技术文件一致。
7质量控制1.是否依据风险管理输出和设计开发输出等建立了系统的、相互支撑的、有效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检验规程具备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提供检验证据的能力。 2.是否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能为可追溯提供证据。1.查看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是否符合相关规程,相关标准和技术文件要求。确认放行产品是否符合放行批准要求(关注真空采血管抽吸体积实验、塞子泄漏试验、强度实验、添加剂浓度检测等记录)。 2.确认企业能够提供相关质量控制记录证明产品持续符合强制性标准或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 3.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能为产品全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 4.查看相关记录,确认企业持续保持检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静脉采血针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2)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1.是否对生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工作人员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如注塑、装配、包装、灭菌)。 2.企业检验人员是否具备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检测的能力,特别是采血针尺寸、外观、密合性、连接牢固度、采血器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成品出厂检测项目的检测。 3.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洁净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和工艺用水生物学检验等工作。
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1.企业是否按无菌附录要求设置生产洁净室(区),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2.查看企业洁净室(区)空气净化系统管理文件、确认报告和再确认报告是否符合无菌附录的要求。 3.查阅企业洁净室(区)浮游菌、尘粒、沉降菌、换气次数、风速、温湿度、静压差、清洁消毒监控等记录与确认报告是否一致。 4.查阅生产工艺流程,确定注塑、装配、包装、灭菌初包装过程空气洁净度级别、不同功能间压差梯度设置是否合理。 5.是否按照无菌附录要求为无菌产品和工艺用水管理等设置了相应的洁净检验室。
3设备1.生产环境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1.确认一次性使用静脉采血针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洁净环境控制是否满足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要求。 2.查阅文件、记录并与现场勘察相结合,确认注塑、装配、包装、灭菌等生产设备种类、类型、运行参数与作业指导书中规定参数是否一致。查看作业指导书中定义的操作参数与验证文件中确认的参数是否一致。确认生产设备的设备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能否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的需要。 3.查看企业检验仪器设备能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采血针尺寸、外观、密合性、连接牢固度、采血器无菌检测、环氧乙烷残留量等)。 4.查看企业工艺用水设施、设备台帐、设备运行管理文件及相关记录是否能满足产品工艺和技术要求。
4设计开发1.设计和开发输出是否符合《一次性使用采血针》行业标准或企业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 2.生产企业灭菌的,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提供灭菌确认报告。1.查看采血针设计开发文件,看设计开发验证、确认参数是否符合《一次性使用采血针》行业标准或企业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 2.确认胶塞穿刺针管表面润滑剂涂敷参数是否与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卡及生产记录与技术文件一致。 3.确认灭菌工艺控制与放行要求是否与确认报告确定的相关参数一致。灭菌残留物处理、监测、放行相关规定是否与记录一致。
5采购采购的产品原辅材料是否与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1.建议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适用内容进行检查。 2.企业的采购程序是否根据原材料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影响而进行分级控制,确定企业的重要原辅材料种类((采血针重要的原辅材料通常为初包装材料、乳胶护套、钢针、高分子粒料、润滑剂等)。按照风险等级对重要原材料进行周期性再确认报告是否等同或高于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 3.查阅企业采购程序文件、采购档案、检验规程及进货检验记录与核准原辅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
6生产管理是否按照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组织生产,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1.查看企业注塑机、挤塑、装配、包装装置的生产作业指导书、控制计划、过程失效模式分析以及维护保养计划是否受控,是否根据过程验证的结果对文件进行更新,所有验证过的参数窗口必须和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参数窗口一致,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现场所有的关键参数必须满足验证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 2.通过现场检查,查看企业是否能保证导管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和热原的控制。 3.依据生产工艺流程,查阅相关作业指导书,查看操作人员实际操作过程与作业指导书是否一致,作业指导书与技术文件规定是否一致。
7质量控制1.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的质量管理规定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 2.检验设备的状态是否满足质量控制要求。1.确认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是否符合相关规程、标准和技术文件要求。放行产品是否符合放行批准要求。 确认过程检验规程中规定了产品外观应符合产品标注要求。成品检验规程中是否对产品的尺寸、不锈钢针管和针尖的刚性、韧性和穿刺力、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牢固度等项目进行检验。成品检验规程中,是否规定对丁基等护帽穿刺后的密合性的检验方法,并对相应的检验设备进行规定。 2.查看相关记录,确认企业是否持续保持检验设备/器具处于良好状态。
8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否通过企业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以满足追溯要求。确认企业追溯管理相关规定是否覆盖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的相关规定。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实施销售追溯管理。
9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应当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五、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1.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具备植入物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机械性能、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刚度(接骨板)、最大扭矩和最大断裂扭转角(接骨螺钉)、重要部位尺寸、表面缺陷、表面粗糙度等项目检测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从事相关质量控制工作。特别需关注从事金属原材料成分和显微组织项目的验验员配备情况。既使是符合规定的委托检验,也需确认相关人员能够正确解读报告相关内容。 2.若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最终产品为无菌包装,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洁净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和工艺用水检验等相关质量控制工作。
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1.若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最终产品为无菌包装,则末道清洗与初包装工序应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以保证产品初始污染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企业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检验设施,如无菌检验室,以监测产品质量。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2.若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非无菌医疗器械或使用前由最终用户自行灭菌,则末道清洗与初包装工序应在受控的清洁室(区)内完成,以确保产品清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清洁室(区)面积应与清洁室(区)内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2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1.根据企业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生产工艺流程(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完成工艺流程涉及的切、车、铣、钻、钳、表面处理、打标等全部适用流程,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确认企业设备、工装种类、类型、加工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生产出质量稳定、符合要求的产品。 2.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生产企业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满足产品清洗等工艺用水的能力,用量较大时应当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室(区)或受控的清洁室(区)的用水点。纯化水水质应按规定流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产品不受污染或潜在污染。确认企业工艺用水制备条件是否持续符合要求。 3.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具备植入物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机械性能、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刚度(接骨板)、最大扭矩和最大断裂扭转角(接骨螺钉)、重要部位尺寸、表面缺陷、表面粗糙度等项目检测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量的检验设备和器具。检验设备、器具种类、类型、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满足监视和测量需要。部分原材料检测项目或验证项目如果允许委托检测,应特别说明质量控制的替代方案并得到监管部门认可。
3设计开发1.是否对各种助剂的使用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进行充分验证并形成文件以指导生产与质量控制。 2.已注册的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产品设计输出文件,生产用产品规范与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是否一致。1.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金属接骨螺钉)在加工过程中,因冷却、表面处理、耐腐蚀性、灭菌、表面缺陷检测等导致产品加工助剂残留,这些加工助剂可能危及人体健康。企业应针对加工助剂残留控制设计恰当的工序顺序和清洁流程,确保加工助剂残留能持续、稳定地控制在经确认的安全范围内。确认企业按照验证或再验证结果指导生产,加工助剂/灭菌残留物等等相关作业指导书、检验规程等参数控制与放行要求与灭菌、产品清洁验证/确认报告结果一致。 2.通过核对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注册批准文件、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生产用相关技术文档等,确认企业设计输出已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实际生产用技术文档,特别是图纸等技术文档系统、完整并与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等注册批准文件一致,任何更改符合法规要求(如履行《规范》有关设计和开发更改相关要求,履行变更注册手续取得批准文件等)。
4采购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普通金属骨科植入物原材料主要有不锈钢、纯钛、钛合金、镍钛记忆合金、钴基合金等。审批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和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确认以下内容: 1.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 2.企业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有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确认企业采购标准符合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 3.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有更改,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供应商更改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 4.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程序与准则采购、使用产品原材料并保持相关记录。
5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2.如适用,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 3.如适用,是否持续按规定对产品进行灭菌,按检验规程对过程和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并放行。 4.是否按规定制备纯化水并对产品进行有效清洁。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境进行产品末道清洁和包装。 5.在产产品型号规范、表面处理方式是否注册产品技术标准一致1.确认企业是否对清洁生产区、洁净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并保持相关记录。 2.如适用,确认企业对灭菌进行了必要的确认/再确认,确认结果已转化成产品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用于指导生产。 3.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 4.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制备纯化水并对产品进行有效清洁。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境(清洁区或洁净区)进行产品末道清洁和包装。确认企业是否持续保持上述过程相关记录。 5.确认企业型号规格(如是否为加压板、加压螺钉等、产品表面是否有氧化层等)与注册时核准的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等批准文件一致。
6质量控制1.是否依据风险管理输出和设计开发输出等建立了系统的、相互支撑的、有效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检验规程具备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提供检验证据的能力。 2.是否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能为可追溯提供证据。1.确认企业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已系统建立并能有效控制产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特别要关注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刚度(接骨板)、最大扭矩和最大断裂扭转角(接骨螺钉)、表面缺陷等项目检验规程相关内容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对数据转移是否有明确、具体规定。如不采用相关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是否采用经确认的等效的方法评估产品。 2.确认企业能够提供相关质量控制记录证明产品持续符合强制性标准或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要求)。 3.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能为产品全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特别关注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刚度(接骨板)、最大扭矩和最大断裂扭转角(接骨螺钉)、表面缺陷等项目检测记录。
7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否通过企业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以满足追溯要求。确认企业追溯管理相关规定是否覆盖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的相关规定。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实施销售追溯管理。
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1.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 2.是否制定对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并形成文件。是否按规定对取出的植入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改进、提高产品安全有效质量特性。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确认企业建立了对可获得的取出植入物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取出植入物(包括失败病例)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设计和开发更改提高产品质量。确认企业持续保持相关文档与记录。


六、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1.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具备植入物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机械性能、重要部位尺寸、表面缺陷、表面粗糙度等项目检测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从事相关质量控制工作。特别需关注从事金属原材料成分和显微组织项目的验验员配备情况。既使是符合规定的委托检验,也需确认相关人员能够正确解读报告相关内容。 2.若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最终产品为无菌包装,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洁净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和工艺用水检验等相关质量控制工作。
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1.若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最终产品为无菌包装,则末道清洗与初包装工序应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以保证产品初始污染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检验设施,如无菌检验室,以监测产品质量。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2.若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非无菌医疗器械或使用前由最终用户自行灭菌,则末道清洗与初包装工序应在受控的清洁室(区)内完成,以确保产品清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清洁室(区)面积应与清洁室(区)内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1.根据企业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生产工艺流程(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完成工艺流程涉及的切、车、铣、钻、钳、表面处理、打标等全部适用流程,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确认企业设备、工装种类、类型、加工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生产出质量稳定、符合要求的产品。 2.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生产企业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等能力以满足产品清洗等工艺用水的能力,用量较大时应当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室(区)或受控的清洁室(区)的用水点。纯化水水质应按规定流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产品不受污染或潜在污染。确认企业工艺用水制备条件是否持续符合要求。 3.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具备植入物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机械性能、重要部位尺寸、表面缺陷、表面粗糙度等项目检测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量的检验设备和器具。检验设备、器具种类、类型、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满足监视和测量需要。部分原材料检测项目或验证项目如果允许委托检测,应特别说明质量控制的替代方案并得到监管部门认可。
4设计开发1.是否对各种助剂的使用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进行充分验证并形成文件以指导生产与质量控制。 2.已注册的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产品设计输出文件,生产用产品规范与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是否一致。1.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在加工过程中,因冷却、表面处理、耐腐蚀性、灭菌、表面缺陷检测等导致产品加工助剂残留,这些加工助剂可能危及人体健康。企业应针对加工助剂残留控制设计恰当的工序顺序和清洁流程,确保加工助剂残留能持续、稳定地控制在经确认的安全范围内。确认企业按照验证或再验证结果指导生产,加工助剂/灭菌残留物等等相关作业指导书、检验规程等参数控制与放行要求与灭菌、产品清洁验证/确认报告结果一致。 2.通过核对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注册批准文件、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生产管理相关技术文档等,确认企业设计输出是否已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实际生产用技术文档,特别是图纸等技术文档是否系统完整并与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等注册批准文件一致,任何更改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如履行《规范》有关设计和开发更改相关要求,履行变更注册手续取得批准文件等)。
5采购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脊柱内固定金属植入物原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钛合金等。审批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和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确认以下内容: 1.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 2.企业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有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确认企业采购标准符合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 3.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有更改,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供应商更改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 4.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程序与准则采购、使用产品原材料并保持相关记录。
6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2.如适用,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 4.如适用,是否持续按规定对产品进行灭菌,按检验规程对过程和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并放行。 5.是否按规定制备纯化水并对产品进行有效清洁。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境进行产品末道清洁和包装。 6.在产产品型号规范、表面处理方式是否注册产品技术标准一致1.确认企业是否对清洁生产区、洁净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与保持相关记录。 2.如适用,确认企业对灭菌进行了必要的确认/再确认,确认结果已转化成产品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用于指导生产。 3.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 4.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制备纯化水并对产品进行有效清洁。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境(清洁区或洁净区)进行产品末道清洁和包装。确认企业是否持续保持上述过程相关记录。 5.确认企业型号规格(组件型号规格、产品表面阳极氧化等)与注册时核准的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等批准文件一致。
7质量控制1.是否依据风险管理输出和设计开发输出等建立了系统的、相互支撑的、有效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检验规程具备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提供检验证据的能力。 2.是否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能为可追溯提供证据。1.确认企业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已系统建立并能有效控制产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特别要关注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表面缺陷等项目检验规程相关内容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对数据转移是否有明确、具体规定。如不采用相关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是否采用经确认的等效的方法评估产品。 2.确认企业能够提供相关质量控制记录证明产品持续符合强制性标准或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要求)。 3.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能为产品全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特别关注原材料(化学成分和显微组织)、表面缺陷等项目检测记录。
8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否通过企业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以满足追溯要求。确认企业追溯管理相关规定是否覆盖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的相关规定。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实施销售追溯管理。
9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1.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 2.是否制定对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并形成文件。是否按规定对取出的植入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改进、提高产品安全有效质量特性。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确认企业建立了对可获得的取出植入物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取出植入物(包括失败病例)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设计和开发更改提高产品质量。确认企业持续保持相关文档与记录。


七、人工关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与其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培训,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人工关节生产企业应对荧光探伤、激光操作、焊接、钝化、喷砂(丸)、抛光、三坐标测量仪检测等人员作出相应要求并开展相关培训。检查企业是否有相应文件规定,抽查相关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2厂房与设施主要与骨接触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或单包装出厂的配件,其末道清洁处理、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应当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1.查洁净室设计文件是否保证末道清洁处理、干燥、组装、初包装、封口的生产区域和不经清洁处理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区域不低于100,000级洁净度级别。 2.查看洁净生产环境静态和动态的验证文件,检测结果均应满足100,000洁净级别的要求。
3设备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工位器具应当符合洁净环境控制和工艺文件的要求。人工关节生产企业常用的生产设备有:(数控)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线切割机床,喷砂机、抛光机、研磨机,热处理炉,电酸洗(电抛光)设备,激光打标机,超声波清洗机,干燥设备,包装设备等。常用的检验设备有:游标卡尺、各型千分尺、内卡规、塞规,硬度计,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荧光探伤设备,黑光照度计,白光照度计,电子万能试验机,三坐标测量仪,粗糙度仪,投影仪、表面涂层检测设备,百级洁净工作台,电导率仪,总有机碳检测设备(必要时),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粒子计数器,压缩空气含油含水检测设备等。检查企业的生产和检验设备台账和现场,关注相关设备是否能满足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需要。
4设计开发研制加工工艺应当对各种助剂的使用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进行验证并形成文件。 注:对于加工工艺中各种助剂的使用和杂质,应通过危害鉴定识别,后续的清洗验证应该有所控制。1.查看风险管理文档是否识别助剂的使用和杂质的危害。 2.查看清洗验证文件是否包括化学品清单。 人工关节需评估助剂残留的加工材料通常包括:水基切削液、油基切削液、润滑剂、冷却剂、抛光剂、喷砂介质、玻璃丸、荧光剂,荧光显像粉,以及清洗剂,无机盐,酸,液压油,润滑油、酒精,研磨剂(二氧化硅,氧化铝),金属碎屑等。
5采购1.企业应当建立采购控制程序,确保采购物品符合规定的要求,且不低于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相关要求。 2.企业应当根据采购物品对产品的影响,确定对采购物品实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 3.企业应当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或者验证,确保满足生产要求。 注:应关注不合格原材料的使用风险。1.查看企业采购控制程序,关注企业对人工关节重要原料的控制情况。人工关节重要原料一般包括:不锈钢、钛及钛合金、钴铬钼合金等金属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钽金属等材料,烧结层用材料,喷涂层用材料,初包装材料等。表面缺陷(荧光探伤)检验用的渗透剂、乳化剂和显像剂等辅料应纳入物料清单。采购标准应参照相关材料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2.查企业对产品及供应商的分类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产品及供应商的控制方法。如:Ti6Al4V钛合金锻件、ZTi6Al4V钛合金或钴铬钼合金铸件每炉批锻(铸)件应附有质量检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供方名称、锻(铸)件名称(代号)、合金牌号、锻(铸)件炉批号、锻(铸)件交货状态、锻(铸)件数量、检验结果、检验依据和出厂日期等。 3.查是否有进货检验要求,抽查不同类别物料的进货检验记录。应关注人工关节的原材料(包括棒料、毛坯、高分子聚乙烯材料等,根据材料的相关标准制定检验项目)、喷涂过程(此过程应验证,检验项目应根据验证的输出制定,至少包括:涂层厚度,粘接强度等项目)、初包装材料(检验初包装袋的初始染菌水平或核对供应商提供的材质证明,确定其生产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4.产品如有委外加工过程,是否按供方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受托方进行管理。
6生产管理1.企业应当编制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 2.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中间品等进行清洁处理的,应当明确清洁方法和要求,并对清洁效果进行验证。 注:产品清洁要求,一般指在临床使用前常规的清洁手段不能去除污染物,应使用专门方法和清洗剂才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一般包括机加工生产、检验过程附着于产品表面的切削液、润滑剂、冷却剂、抛光剂、荧光剂等 3.企业应当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对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4.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其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有效控制。1.检查企业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时, 应关注: (1)查看企业是否有文件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定义,并在相关产品的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中明示。 (2)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是否有特殊的要求和控制措施,同时检查实施情况。 人工关节常见的关键工序、特殊过程以及一般应考虑的参数如下: 电解抛光:电解抛光液成分、电压、温度、时间等。 钝化:钝化液成分、温度、时间等。 末道清洗:清洗介质、清洗剂浓度、清洗温度、清洗时间、超声波频率和能量、漂洗温度、漂洗时间、烘干温度和时间等。 喷涂:喷涂电流、离子气流量、喷涂距离、供粉速度、喷枪速度等。 初包装封口:包装材料、包装封口的速度或时间、温度等。 2.人工关节末道清洗的验证应关注: (1)查看最终清洗验证确认报告,报告应包含清洗后微生物的残留、与产品接触材料的残留等指标的检测/控制要求; (2)对产品的清洗过程要有相应的验证与确认,验证确认方案中应包括:清洗设备的安装验证,残留物的识别,清洗剂的选择,清洗用水的实验,干燥用压缩空气实验,其他实验项目的选择,抽验方案,接受标准,标准操作过程输出,偏差处理,培训记录等信息。查看验证、确认方案、报告及相关记录(包括第三方的检测报告)。 (3)清洗验证结束后应制定相应的清洗过程控制文件,文件中应包括需控制的参数,例如清洗温度、时间、清洗剂更换等要求,并检查清洗记录是否符合文件要求。 3.应关注人工关节生产企业对高聚合物(PE)产品的储存和生产车间是否有温度控制要求及相应记录,三坐标测量仪的环境控制(根据三坐标测量仪厂家的要求控制),荧光检验的暗室控制,检验区域的照度要求,洁净室的环境要求等。 4.应关注和检查人工关节生产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的厂房、设备,应安装除尘、排烟雾、除毒害物和射线防护装置(如喷砂/喷丸、电解、阳极氧化、钝化、抛光、荧光探伤、激光打标、涂层、环氧乙烷灭菌、洁净室内焊接等过程)。企业应安装相应的防护和去除装置,若有害气体需排到大气中应进行适当的处理。必要时,企业应在文件中对有害物质限量做出规定。
7质量控制企业应当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者证书。 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对于检验条件和设备要求较高,确需委托检验的项目,可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验,以证明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和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应关注企业以下情况: (1)查看企业标准是否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2)企业的检测报告是否覆盖标准内容。 (3)查看委托检验的供应商的资质证明、合同及相关记录。 例如:人工关节产品出厂检验要求中的材料可验证原材料检验报告,金属材料铸造可提供每炉质保书或委托检测的报告。锻造件应提供材质报告。铸造件内部的质量应逐件进行X射线检查。钛合金铸造的检验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人工关节出厂检测项目一般应包括:材料、外观、表面缺陷、粗糙度、尺寸(与陶瓷球头配合的股骨柄,其配合尺寸应满足陶瓷球头的供应商规定的质量要求)、无菌性能、环氧乙烷残留量、标签等。
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1.应当制定对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并形成文件。在获得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后,企业应当对其分析研究,了解植入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信息,以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产品安全性。 2.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规的要求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并保持相关记录。 3.查看洁净环境日常(现场)监控文件、趋势分析文件。是否有依据趋势分析设定的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是否有超出限度后如何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相应规定以及实际发生后的记录。1.对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关注企业以下情况: (1)检查对取出人工关节进行分析研究的文件规定。文件中应规定取出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获取途径。 (2)对照国家标准,查看对不同种类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分析研究内容、方法等。
(3)企业获得取出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后,应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检查分析研究报告。 (4)应检查生产企业是否参照以下国家标准制定生产企业的程序规定,规定的内容包括:取出、处理和包装程序,(组织与)植入物界面分析,植入物分析,植入物性能。 GB/T 25440.1-2010:外科植入物的取出与分析 第1部分:取出与处理。 GB/T 25440.2-2010:外科植入物的取出与分析 第2部分:取出金属外科植入物的分析。 GB/T 25440.3-2010:外科植入物的取出与分析 第3部分:取出聚合物外科植入物的分析。 GB/T 25440.4-2010:外科植入物的取出与分析 第4部分:取出陶瓷外科植入物的分析 2.查看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关注企业质量投诉记录。按照人工关节可疑不良事件定义,检查是否有应该上报的不良事件,并查看有关记录。 3.查看洁净环境日常(现场)监控文件、趋势分析文件。是否有依据趋势分析设定的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是否有超出限度后如何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相应规定以及实际发生后的记录。


八、人工晶状体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对接触汽油、酒精、消毒剂等物品的操作人员应进行安全培训。1.查看使用汽油、酒精等作为清洗液的清洁验证及再验证。 2.查看清洁岗位人员的培训记录。 3.查看岗位作业指导书。 4.现场考查岗位人员的实际操作。
2设计开发应当对以下设计开发进行验证与确认并转换为可指导生产的相关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1.车床、刀具、夹具等设备工装的设计。 2.部分低温加工工艺。 3.抛光工艺。 4.灭菌方法与灭菌过程。1.查看设计时对车床、刀具、夹具验证和确认和设计转换文件。 2.查看低温加工、抛光工艺输出作业指导书。 3.查看产品包装及其灭菌方式的确认与输出文件。
3采购产品的原材料及其制成品的光谱透过率应当符合要求。1.人工晶状体主要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和疏水性丙烯酸酯等。审批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和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确认以下内容: (1)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 (2)企业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有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确认企业采购标准符合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 (3)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有更改,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供应商更改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 2.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程序与准则采购、使用产品原材料并保持相关记录。查原材料的合格证和进货检验记录。
4生产管理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管理中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以下机加工工艺应符合规定:晶体装夹方式,注蜡的温度,刀具的保养措施等。低温加工的折叠式晶体中,刀头的温度和时间的工艺参数也应严格符合规定要求。 2.抛光工艺需制定抛光机的转速、抛光时间和温度、抛光材料的数量等参数。 3.清洗工艺需制定清洗时间、清洗液艺参数。 4.产品的包装工艺。 5.产品的灭菌方式。查看以下文件和记录并现场核实,确认生产管理符合相关要求: 1.装夹方式是否正确并查看验证记录。 2.注蜡工艺作业指导书,验证再验证记录,生产记录。 3.刀具的验证/再验证及其生产记录。 4.低温加工时,刀头温度的验证及其生产记录。 5.抛光设备、工艺验证和确认记录及其生产记录。 6.机加工过程的清洗和末道清洗验证再验证,作业指导书和生产过程的记录。 7.包装材料的选择和验证。 8.查看包装工艺验证、再验证,封口时的温度和速度与验证数据是否相一致,包装记录。 9.灭菌方式的验认与确认,现场抽查灭菌设备和灭菌记录。
5质量控制1.主要原辅材料是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2.半成品结构、功能以及清洁是否符合要求。 3.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4.灭菌是否符合要求。1.查阅三大检验(原辅材料、过程和出厂)规程并请检验员现场操作,确认符合相关要求。 2.查阅检验记录,确认符合追溯性要求。


九、血管支架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厂房与设施对于有要求或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材料),应当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企业应规定药物支架产品涂覆工序在百级环境下进行。现场检查药物配制、喷涂工艺是否在10,000级下的局部100级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工艺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如有控制产品初始污染的其他替代方案,应得到监管部门认可。
2文件管理应当确定作废的技术文件等必要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保存期限,以满足产品维修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等需要。检查企业对作废文件的控制要求,对作废文件的保存期限,因血管内支架产品的产品寿命(非货架寿命)不明确,所以作废技术文件的保存期限原则上应为永久保存。
3设计开发1.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满足输入要求,包括采购、生产和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产品技术要求等。设计和开发输出应当得到批准,保持相关记录。 2.研制加工工艺应当对各种助剂的使用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进行验证并形成文件。1.查看企业设计开发输出文件,应当对于所采用的金属材料明确要求的化学成分及相关的力学性能,与血液接触的材料应明确材料的牌号。 2.对于药物支架产品,查看企业是否识别药物喷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查看有机溶剂的控制验证资料,以及控制操作文件和记录。对于使用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查看灭菌确认资料(含解析验证),以及产品解析操作文件和记录。查看产品出厂检测规定及记录。 确认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注册核准内容一致,相关更改符合法规要求。
4采购1.应当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或验证,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采购物品应当与经生物学评价的材料相同。 2.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材料应当适用于所用的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的包装要求,并执行相应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保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所采购初包装材料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可接受水平并形成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对采购的初包装材料进行进货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1.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原材料是否开展了相关的生物学评价,是否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进货检验。对于药物涂层支架,查看企业采购的药品是否具有合法资质,使用的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同时应关注所使用药品有效期与产品有效期是否一致。 2.初包装材料管理是否符合要求: (1)查看企业形成的包装材料的技术要求,并检查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价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检测报告,一般为供方送第三方有资质实验室检测)、与产品辐照灭菌的适宜性、与产品初始污染菌的适宜性、与产品生产环境的适宜性。 (2)检查采购的包材与包装材料技术要求的符合性(抽查包装材料的采购、验收记录)。
5生产管理1.关注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工艺流程中的关键工序与特殊过程等生产过程管理要求。 2.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其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有效控制。1.血管支架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不同,生产管理需关注的风险点也不同。企业应根据工艺流程确定需进行控制的关键工序与特殊过程,以便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 2.关注药物涂层支架生产中,药物喷涂工艺产生的粉尘、烟雾、有害物质的控制措施,并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6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十、乳房植入体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采购控制1.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 2.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毒理特性。  查看以下文件和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确认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注册核准内容一致,相关更改符合法规要求。 1.检查原料信息及采购、进货检验、使用情况记录。 2.检查阻隔料信息及采购、进货检验、使用情况记录。 3.定期市场抽样,检测化学性能,主要对化学溶出物进行检测。 生胶制备——原料进货检验。原料纯度低,将导致合成物的品质低。 壳体制备——原材料、防渗层(阻隔层)的选择:应该使用适用于长期植入的原材料,并且该材料是经过企业评价过的,与产品的预期用途相符合,并得到监管部门批准,不能擅自更换。
2生产控制外囊的厚度和均匀性应进行控制,以免发生变形或破裂。确认壳体制备——外囊的逐个检验、检查生产和检验记录符合要求。
生胶合成批组小,或合成的稳定性差,对硅凝胶的品质控制有不利的影响。若硅凝胶材料为自行合成,应阐述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 特别是对残留单体或小分子的控制情况,否则临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提高。挥发组份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检查以下文件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现场和生产记录,关注生胶制备——生胶合成批组的规模及合成稳定性。 2.关注生胶制备——生胶质控标准,特别是挥发份数据。 3.检测记录。市场抽检记录,关注检测挥发份值。
合成的每批生胶都应进行检测,以确保小分子物质含量符合标准要求。检查生胶制备——生胶(凝胶)批组检测规定及记录。关注检测项目和频次,重点关注挥发份数据。
底盖脱落总装工序——封盖,检查封盖粘接工艺及质量控制点相关规定与记录,确认符合要求。
内包装工艺未经确认会导致灭菌有效期失效。总装工序——内包装封装,检查内包装工艺确认报告,确认符合要求。
标识打印错误总装工序——底盖标识打印,检查底盖标识打印的工艺流程及质控点记录,确认符合要求。
生胶的存放、运输、使用未全面防护,可能受生胶桶、环境的污染0。应全程密闭存放和输送。生胶制备——生胶的存储和防护。检查生胶储存和输送系统规定与记录,确认符合要求。
灭菌工艺应经过确认并严格控制检查灭菌工艺确认报告(关注不同灭菌方式对产品影响)、灭菌工艺作业指导书与灭菌工艺控制记录,确认符求。
应根据法规的要求和产品的风险,设置单一产品的唯一性编码,以满足产品追溯的要求。是否明确原料批、中间品批、生产批、灭菌批的编制方法和追溯的方法,并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以满足产品追溯性要求。若产品成对包装,预期用于同一位病人,还应关注产品原材料等追溯程度能否满足临床植入物追溯的相关要求。
凝胶的存放、运输、使用未全面防护,可能受存放容器、环境的污染。总装工序——硅凝胶的防护,检查注胶系统的相关规定与记录,确认符合要求。
3质量控制外囊应逐个检查是否有砂眼、渗漏总装工序——外囊渗漏性检查,现场检查规定与记录,确认符合要求。
充填物硅凝胶的内聚力应符合标准要求。工艺过程中应确保其稳定性和一致性。总装工序——硅凝胶内聚力的稳定性。检查该工序的稳定性控制(批组规模、过程检测等)规定与记录,确认符合要求。
4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十一、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鸡冠提取法)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厂房与设施原料生产中病毒灭活区应与病毒灭活后工序分开。产品可能交叉污染,病毒可能带入下一工序。查产品工艺布局图,现场检查病毒灭活区是否与后续工艺区是否分开设置,避免人流物流交叉污染。 
2采购1.鸡冠来源不明可能造成饲养饲料不可控、防疫不可控。 2.鸡冠变质、微生物污染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检查以下相关文件和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1.查是否定点采购,是否和供应商签订了长期质量协议。 2.查企业是否有鸡冠冷链运输控制的要求。 3.查企业鸡冠是否在-18℃以下储存。 4.查企业对进厂鸡冠是否进行微生物控制和进厂检测。 5.查每批鸡冠进厂是否有防疫、检疫证明。 参考:ISO22442/YYT077—2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第2部分: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 参考:禁止从动物疫病流行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动物及其产品一栏表 
3生产管理1.鸡冠提取生产工艺中,无病毒灭活工艺,或可能携带的病毒未被有效去除,可导致产品病毒污染,引起临床炎症、发烧等症状。 2.无菌灌装(若适用)应严格控制。1.查企业是否有特定的灭活和去除病毒和/或传染性病原体工艺,并制定在工艺文件中。 2.查是否有病毒灭活有效性验证资料。 3.查企业是否按病毒灭活有效性验证报告确定的工艺参数组织生产。 4.若采用无菌灌装工艺,过程管理应符合YY/T0567.1-2005医疗产品的无菌产品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ISO22442/YYT077—3动物源医疗器械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去除与灭活的确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 ISO 22442-3《医疗器械生产用动物组织及其衍生物 第三部分:病毒及传染去除或灭活的验证》的规定 
透明质酸钠原料生产在下列工序控制不严可能导致风险: 1.灭活、酶解工艺可能带来产品带病毒的风险。 2.无菌过滤。出料和分装的无菌操作可能带来产品带菌的风险。 3.直接接触产品的容器和胶塞的准备,灭菌和除热原操作不规范可能带来产品内毒素风险。 4.已灭菌设备和部件的储存和转运、内包装容器无菌控制,操作不当可能造成产品带菌风险。 5.物料进出无菌区的控制检查下列适用文件和相关实施记录,确认符合相关要求: 1.查企业是否严格按病毒灭活验证报告规定的工艺参数组织生产。 2.查企业除菌过滤器的验证报告(包括材质选择/选型、除菌过滤器细菌截留、溶出物试验、化学兼容性试验、产品润湿的完整性试验、吸附试验、完整性测试)。 3.查企业每批料液除菌过滤后是否对除菌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泡点是否大于规定要求。 4.查企业湿热灭菌柜确认报告、相关记录。 5.查企业干热灭菌柜确认报告、相关记录。 6.查物料表面消毒和灭菌的确认报告、相关记录。 7.查企业是否制定了已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物品的无菌转移的控制程序及相关记录。 
无菌配制过程控制涉及的环节控制不严带来的风险 配制罐清洗、灭菌、无菌投料操作、物料除菌除热源、配液的均一性  检查下列适用文件和相关实施记录,确认符合相关要求: 1.检查配制罐是否密闭。 2.查企业是否建立了配制罐的清洁、灭菌规程。 3.查企业是否制定了在线清洗、在线灭菌,氮气吹干保护的管理操作规程。 4.查企业是否制定了所用原料、物料除菌、除热源处理的管理操作规程。 5.查企业配制工艺的均一性是否经过验证,查工艺验证报告。 
发酵法透明质酸钠原料:其原料精制和除菌过滤外包检查下列适用文件和相关实施记录,确认符合相关要求: 1.查企业是否能够控制精制工艺过程,保证产品质量。 2.查企业是否能够控制除菌过滤工艺过程,确保产品符合无菌的要求。 3.查企业除菌过滤器是否经过确认与验证,查验证报告。 4.查企业每批料液除菌过滤后是否对除菌过滤器进行完整性测试,并保存相关记录。
4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十二、同种异体骨植入物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1.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2.从事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维修等人员均应当根据其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进行专业和安全防护培训。 3.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设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1.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等关键岗位人员要求: (1)询问并查看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形成文件的任职要求。 (2)抽查相关关键岗位人员学历证书、简历,必要时可通过询问,以确认其具备相关经验与能力。 (3)抽查上述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评价记录(关注与岗位要求的符合性),若岗位人员发生变动,查关注新岗位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2.人员培训方面的要求: (1)查看企业是否建立培训制度,并抽查年度培训计划,确认是否包括卫生学、微生物学、洁净作业、安全防护、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2)抽查培训记录(关注其与培训计划的符合性),特别关注清洁、维修人员的培训情况。 (3)询问并查看培训效果评价记录。 3.人员健康方面的要求: (1)查看企业建立的对人员健康的管理要求。 (2)询问并查看企业相关人员体检检查的传染性疾病项目的适宜性,是否对所选择的体检项目的适宜性进行评审并保持相关记录,体检项目至少应有: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 (3)抽查一线员工(与产品接触)的体检报告,确认其与健康要求复合性,是否形成并保持员工的健康评价记录。
2厂房与设施应当根据所生产的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洁净室(区)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帕,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帕,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必要时,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操作间)之间也应当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询问并现场查看,确认企业洁净间及其不同功能间的压差设置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注意末道清洗、冷冻干燥、内包装3个工序的功能间应相对缓冲走廊为正压。 如生产工艺环境参数设置与规范规定的参数不一致,应优先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并按规定控制生产环境。
3设备应当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当生产过程中使用工艺用水时,应当配备相应的制水设备,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用量较大时应当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室(区)的用水点。工艺用水应当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1.询问相关人员企业所确定的生产用工艺用水,并查看企业形成文件的规定,生产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工艺用水标准应不低于纯化水(深冻产品或其他含水量大的产品最好能使用注射用水)。 2.查看工艺用水制备设备,并查看是否具备检测工艺用水性能的所有设备(若工艺用水采用的是注射用水,特别关注检测注射用水的总有机碳分析仪是否配备)。抽查近一年的检测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4文件管理企业应当确定作废的技术文件等必要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保存期限,以满足产品维修和产品质量责任追溯等需要。检查企业对作废文件的控制要求,对作废文件的保存期限,因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产品寿命(非货架寿命)不明确,所以作废技术文件的保存期限原则上应为永久保存。
5设计开发1.含有同种异体材料等具有生物安全风险类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在研制开发过程中应当对相关材料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安全性进行验证并形成文件。 2.研制加工工艺应当对各种助剂的使用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进行验证并形成文件。1.设计开发中生物学评价方面的要求: (1)检查企业的生物学评价报告的项目,至少应包括:细胞毒性试验、致敏性试验、刺激或皮内反应、全身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植入试验等,对于同种异体脱矿骨,还应有异位成骨诱导试验。 (2)检查企业的生物安全性试验或验证,至少有免疫原性试验、病毒灭活确认报告。 2.检查对添加的化学物质残留的验证文件,如同种异体(脱矿骨)在脱钙处理中用到盐酸溶剂,企业应针对盐酸的去除制定控制措施,设计恰当的工序顺序和清洁流程,确保盐酸的残留能持续、稳定地控制在经确认的安全范围内(检查残留的验证文件,以证实对盐酸去除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检查企业所确定的溶剂残留安全范围的适宜性,是否形成并保持相关记录。 确认企业设计和开发输出、注册核准的相关内容已经全部系统地转化为受控的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相关规范。
6采购1.应当对采购物品进行检验或验证,需要进行生物学评价的材料,采购物品应当与经生物学评价的材料相同。 2.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材料应当适用于所用的灭菌过程或无菌加工的包装要求,并执行相应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保在包装、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所采购初包装材料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可接受水平并形成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对采购的初包装材料进行进货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 3.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所需供体采购应当向合法和有质量保证的供方采购,与供方签订采购协议书,对供方的资质进行评价,并有详细的采购信息记录。 4.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对所需供体进行严格筛查,应当建立供体筛查技术要求,并保存供体病原体及必要的血清学检验报告。 5.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供者志愿捐献书。在志愿捐献书中,应当明确供者所捐献组织的实际用途,并经供者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其直系亲属签名确认。对用于医疗器械生产的同种异体原材料,生产企业应当保存与其合作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合法性证明或其伦理委员会的确认文件。1.查看企业形成的包装材料的技术要求,并检查包装材料的选择评价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评价(应提供检测报告,一般为供方送第三方有资质实验室检测)、与产品辐照灭菌的适宜性、与产品初始污染菌的适宜性、与产品生产环境的适宜性(生产环境不低于10万级)、产品的包材封口宽度(应不小于5mm)、包材厚度(应不小于8μm)等内容,对于用于包装同种异体深冻骨的包材,还应评价其对深冻产品储存条件(温度不高于-40℃)的耐受性。 2.检查采购的包材与包装材料技术要求的符合性(抽查包装材料的采购、验收记录)。 3.查看企业建立的形成文件的供体筛选技术要求,技术要求至少应包括疾病要求(a.供体宜无慢性感染病史或体检无感染症状。b.无结核病、肝炎、梅毒、疟疾、艾滋病、麻风病史,无肿瘤病史,无药物中毒及其他中毒史。c.无严重创伤,主要指大面积烧伤。d.无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代谢性疾病。e.应用类固醇药物不超过3个月(大剂量应用不超过1周),未接受过同位素检查或治疗,使用呼吸机不超过72h。)、组织获取要求(室温条件下,在12h内获取组织。2-10℃时,在24h内获取组织)、年龄要求(供体年龄:女性15-50岁,男性15-55岁,用于结构性植骨的供体应无骨质疏松病史,若骨产品被用于填充时没有年龄限制)、血清学检测(艾滋病、乙肝、丙肝、梅毒均为阴性)等。 4.查看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资质(一般为非盈利的社会组织,应具有接收、处置供体的业务许可范围,必要时应对提供供体的单位进行延伸检查),确保同种异体原料供方应合法。双方签订采购合作协议,协议应包括供体应符合供体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形成并保持对供方选择、评价的记录。 5.查看供体采购、验收记录,确保采购的供体符合企业建立的供体技术要求,确保供体有质量保证;供体验收时应至少检查如下材料:供者捐献志愿书(经供者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其直系亲属签名确认,并明确所捐献组织的实际用途)、取材信息、伦理学证明以及血清学检验报告(血清学报告至少应有:乙肝、丙肝、梅毒、HIV测试,其中HIV应采用PCR法检测,所有检验结果全部应为阴性);适用时,应该保持有供体组织运输的相关信息。
7生产管理1.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射线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应当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建立其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并形成文件,以进行有效控制。 2.应当建立批号管理规定,明确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的关系,规定每批产品应当形成的记录。 3.应当选择适宜的方法对产品进行灭菌或采用适宜的无菌加工技术以保证产品无菌,并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4.应当根据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规定各种植入性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和材料的贮存条件,贮存场所应当具有环境监控设施,应当控制和记录贮存条件,贮存条件应当在标签或说明书中注明。 5.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对供体的控制、防护、试验及处理提供有效保障措施。对于涉及到生物安全性的有关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企业应当采用有效的方法灭活、去除病毒和其他传染性病原体,并对其工艺过程的有效性进行确认。企业应当保存所有与生产有关的控制记录。 6.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物料应当在受控条件下进行处理,不应造成污染。企业应当建立废弃的人体组织的处理程序和记录。 7.用于生产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操作区和设备应当便于清洁,能耐受熏蒸和消毒。 8.生产植入性的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洁净室(区)和需要消毒的区域,应当选择使用一种以上的消毒方式,并进行检测,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1.应关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和员工的防护管理: (1)检查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有害物质的控制措施,如加工成型工艺产生粉尘、脱钙工艺挥发的盐酸等,应有适宜的控制措施,且应评价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查看企业建立的形成文件的员工安全防护制度,与供体接触性的操作均需戴手套、口罩,应有防止操作过程中锐器伤的措施。 (3)检查产品除末道清洗、冻干、内包装之外其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境,应是在受控环境下进行生产活动,供体取材、切割、去脂等工序至少在清洁环境下进行。 2.查看企业建立的批号管理规定,每批产品所用的供体应不多于1具,但每具供体可生产多批产品。 3.查看企业所选择的灭菌方式,灭菌应为辐照灭菌。 4.查看企业对产品、材料的贮存条件的规定,其中供体原料、中间品(冻干后的中间品除外)及深冻骨的储存条件为温度≤-40℃低温冰箱或冷库中。 5.应关注企业对供体的控制、防护、试验及处理情况: (1)查看企业建立的在整个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供体防护、控制的文件,应包括采购与验收控制(按照供体筛选技术要求验收)、贮存控制(贮存于低于-40℃冰箱或冷库中)、病毒灭活控制、废料处置等内容。抽查企业形成的对供体控制、防护的记录,关注记录与文件要求的一致性。 (2)查看病毒灭活的确认报告,重点关注开展病毒灭活确认研究的单位的资质,以及确认所选择的病毒的适宜性(至少应包括HIV、HBV、HCV的指示病毒以及非包膜病毒)。 (3)查看企业形成的病毒灭活工序的标准操作规程,并抽查病毒灭活工序的记录,重点关注该工序的参数与病毒灭活确认报告参数的一致性。 6.应关注企业对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物料处理情况: (1)查看企业的工艺流程,若完成内包装前,生产过程有在非10万级洁净区环境下生产,应关注在非洁净区环境下生产过程的控制,并应评价适宜性,其余工序生产环境至少为清洁环境。 (2)查看企业对处理废弃人体组织所建立的形成文件的制度,应包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生产中各环节出现的并被评判为报废的不合格品、以及产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剩余的产品、因各种原因植入后取出的产品的处理规定,检查处理记录(废料应交给有人体组织处理资质的机构进行处理,并有相关协议。不建议采用焚烧等方式自行处置)。 7.针对所选择的消毒剂,评价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生产的操作区、设备等对消毒剂的耐受性,是否形成并保持相关评价记录。 8.应关注企业消毒剂使用情况: (1)检查所选择的消毒剂,应不少于两种,并查消毒剂消毒效果验证或评价。 (2)检查消毒剂更换的频次,并检查更换、使用记录。
8质量控制1.应当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确定产品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的控制水平并形成文件,明确中间品的存储环境要求和存放时间,按文件要求定期检测并保持相关记录。应当定期对检测记录进行汇总和趋势分析。 2.应当建立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机构,对产品按批进行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检验记录应当载明检验和试验人员的姓名、职务和检验日期。1.应关注企业对供体的初始污染菌和微粒污染管理情况: (1)查看企业对产品初始污染菌、微粒污染的控制水平建立的形成文件的制度(对于同种异体医疗器械,如同种异体骨,因产品本身会有颗粒脱落,很难从后续阶段来监测产品的微粒污染,更多的是通过控制生产过程如严格控制生产环境或提高生产环境来控制微粒污染)。 (2)查看对中间品的存储环境要求和存放时间,非冻干状态的中间品应存储在不高于-40℃的冰箱中。查看存储冰箱的温度校准记录及状态标识,检查温度的监控记录。 2.应关注企业出厂检验管理情况: (1)查看企业的检验设备台账,至少应有高压蒸汽灭菌锅、生化培养箱、水浴锅、烘箱、电子天平、电导率仪、pH计等,抽查校准记录,现场查看状态标识。 (2)查看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及检验记录,检验项目至少应包括无菌、外观检查。
9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十三、天然胶乳橡胶避孕套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1.避孕套产品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具备原材料的纯度及限量指标、平均粒径尺寸(硫化助剂分散体)、总碱度和硫化程度(硫化胶乳)、成品出厂检验(爆破体积与压力、针孔、包装完整性等)等项目的检测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从事相关质量控制工作。特别需关注从事硫化助剂分散体平均粒径尺寸项目的检验员配备情况。 2.避孕套产品有微生物限量指标要求,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清洁室(区)环境监测、产品生物学检验等相关质量控制工作。如果是符合规定的委外检验,也需有相关人员能够解读报告相关内容。
2厂房与设施1.是否具有裸套生产能力。 2.生产环境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应具备裸套生产能力(生产工序至少包括配料、浸渍、硫化等)。避孕套最终产品微生物限量指标需符合注册技术要求,则电检工序、热封包装(机包)工序应在受控的清洁室(区)内完成,以确保产品清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清洁室(区)面积应与清洁室(区)内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根据企业避孕套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完成工艺流程涉及的配料、浸渍、电检、机包、装盒等全部适用流程,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确认企业设备(包括检测仪器)、类型、控制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生产出质量稳定、符合要求的产品。 避孕套产品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具备原材料的纯度及限量指标、平均粒径尺寸(硫化助剂分散体)、总碱度和硫化程度(硫化胶乳)、成品出厂检验(爆破体积与压力、针孔、包装完整性等)等项目的检测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了足量的检验设备和器具。检验设备、器具种类、类型、控制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满足监视和测量需要。 企业产品初始污染检测解决方案应得到监管部门认可。
4设计开发1.是否对各种配方助剂材料的使用及对润滑剂进行充分验证并形成文件以指导生产与质量控制。 2.已注册的避孕套产品设计输出文件,生产用产品规范与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是否一致。1.避孕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因预硫化(配胶)、沥滤脱型泡洗工序、热封包装工序等导致产品中含有复杂的助剂材料成分及其反应副产物,包括含有润滑剂与香精,这些化学物质等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同时添加的润滑剂与香精香料材料会不同程度的对产品性能产生影响。企业应针对加工助剂残留控制设计恰当的工序清洁流程,确保相关化学物质残留,以及润滑剂与香精香料物质的添加能持续、稳定地控制在经确认的安全范围内。确认企业按照验证或再验证结果指导生产,沥滤脱型泡洗工序、热封包装工序等相关作业指导书、检验规程等参数控制与放行要求与验证/确认报告结果一致。 2.通过核对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注册批准文件、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生产用相关技术文档等,确认企业设计输出已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实际生产用技术文档,特别是图纸等技术文档系统、完整并与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等注册批准文件一致,任何更改符合法规要求(如履行《规范》有关设计和开发更改相关要求,履行变更注册手续取得批准文件等)。
5采购1.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 2.是否存在采购避孕套裸套进行包装生产的情况,如有,是否对该过程是否进行有效控制,使最终产品出厂或放行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要求及注册核准的相关技术要求。1.避孕套产品生产用原材料主要有天然胶乳、硫磺、氧化锌、硫化促进剂、防老剂、隔离剂、润滑剂与香精香料等等。审批部门在注册证书、经批准和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予以明确。确认以下内容: 2.确认企业的采购文件、检验规程相关内容与注册核准原材料、原材料验证/确认结果相关参数是否一致。 3.企业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有适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确认企业采购标准符合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 4.确认企业设计更改是否涉及重要原材料的更改。若有更改,是否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 若设计更改不涉及变更注册,企业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同品种原材料供应商更改相关验证与确认活动。 5.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程序与准则采购、使用产品原材料并保持相关记录。 6.确认企业是否存在生产过程的分包行为,如适用,是否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使最终产品出厂或放行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要求及注册核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6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2.如适用,是否对消毒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 3.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节进行沥滤,以有效减少相关化学物质的残留。 4.在产品型号规格、润滑剂及香精香料的添加是否注册产品技术要求一致。 5.是否对电检工序的不良品检出能力进行有效确认,使企业具备持续生产符合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的避孕套产品的工序能力。 6.是否制定适应产品特性的半成品(未热封包装)的流转防护措施,并持续有效执行,以预防造成多发性产品损伤。1.确认企业是否对清洁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与保持相关记录。 2.如适用,确认企业对消毒进行了必要的确认/再确认,确认结果已转化成产品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用于指导生产。 3.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节进行沥滤处理,以有效减少相关化学物质的残留。确认企业是否持续保持上述过程相关记录。 4.确认企业型号规格、润滑剂及香精香料的添加方面与注册时核准的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等批准文件一致。 5.确认企业是否对电检设备进行有效验证或确认,使电检灵敏度水平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及产品注册时核准的相关技术要求。建议现场进行电检灵敏度测试。 6.确认企业是否制定半成品(未热封包装)的流转防护要求,包括预防风化、光照等措施要求,并持续有效执行,以预防造成多发性产品损伤。
7质量控制1.是否依据风险管理输出和设计开发输出等建立了系统的、相互支撑的、有效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检验规程具备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提供检验证据的能力。 2.是否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能为可追溯提供证据。1.确认企业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已系统建立并能有效控制产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特别要关注原材料的纯度及限量指标、平均粒径尺寸(硫化助剂分散体)、总碱度和硫化程度(硫化胶乳)、热封包装针孔与包装完整性、成品出厂检验(爆破体积与压力、针孔、包装完整性等)等项目检验规程相关内容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对数据转移是否有明确、具体规定。如不采用相关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是否采用经确认的等效的方法评估产品。 2.确认企业能够提供相关质量控制记录证明产品持续符合强制性标准或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要求)。 3.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能为产品全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特别关注原材料的纯度及限量指标、平均粒径尺寸(硫化助剂分散体)、总碱度和硫化程度(硫化胶乳)、热封包装针孔与包装完整性、成品出厂检验(爆破体积与压力、针孔、包装完整性等)等项目的检测记录。
8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否通过企业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以满足追溯要求。确认企业追溯管理相关规定是否覆盖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的相关规定。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实施销售追溯管理。
9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1.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 2.是否制定对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并形成文件。是否按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以改进、提高产品安全有效质量特性。  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确认企业建立了对可回收的医疗器械进行分析研究的规定。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医疗器械(包括产品质量投诉的案例)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设计和开发更改提高产品质量。确认企业持续保持相关文档与记录。

注:《电检灵敏度现场验证程序》:现场抽取任意机台电检合格后产品30只,分成15只/组,用0.25mm针灸针刺孔,每组14只,根据产品标准GB7544,在长度方向距开口端25mm外,大致均匀分散刺孔。并对每组产品做好颜色标记,在对应机台上进行常规电检,查看所测试电检机是否可以检出所有刺孔废品,并对每组样品进行漏水测试确认样品刺孔无误。

十四、血液净化用设备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整机装配、接线等一线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是否能够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检查下列相关文件与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1.生产人员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2.查看作业指导书,提问检验人员操作方法,如现场考察生产操作人员未真正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说明培训未达到预期效果。 3.抽查人员培训记录,关注培训内容和签名。 4.查岗位任职条件(如学历、工作技能、工作经验)规定,抽查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5.查关键工序、特殊工序、检验人员的评价与再评价。
2厂房与设施1.部分需特殊存放的检验仪器、仪表是否安放在具备相应条件的房间内。  2.需控制温度、湿度的房间(精密仪器间、天平间等)未安装空调或其他调节温度、湿度的设施。 3.应在防静电、防尘、防震动的环境中进行仪器装配、调试。仪器应在防潮湿、防高温的环境下贮存。1.根据检验仪器、仪表目录,确认需特殊存放的检验仪器、仪表。 2.现场检查需特殊存放的检验仪器、仪表的存放位置。 3.现场检查仪器生产、存放环境与设施配备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3采购主要原材料、电子部件是否经过检验。抽查3—5种物料的质量标准。检查物料的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4生产管理1.工艺规程中的格式及内容与编制程序规定是否一致。 2.标准操作规程中的部分工艺参数与工艺规程中是否一致。  3.部分操作时易产尘的设备是否有自身吸尘或捕尘设施。检查相关文件与实施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1.检查所生产品种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规程编制程序、产品的标准进行核对)。 2.检查岗位操作法(标准操作规程)。 3.根据文件目录确认已变更的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标准操作规程)。 4.根据工艺流程确认易产生尘埃的工序、设备、操作等。 5.现场检查防止尘埃产生和扩散的措施。
5质量控制是否按照检验规程进行检验。检查相关文件与实施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1.检查程序文件及操作规程/规定,质量管理部门的部门职能是否包括制定和修订物料、中间产品和产品的内控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的内容。 2.检查企业检验记录,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是否有质量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签字。 3.是否包括产品的电气安全性能检验项目。
6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十五、血液净化用器具(接触血液的管路)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1.一线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能够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2.生产人员未严格执行手消毒规程,导致菌落超标。1.是否建立与产品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以及质量管理机构。 2.查看作业指导书,提问挤出、注塑、尖端成型、包装、灭菌操作员工,日常是如何操作的,如生产操作人员未真正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则说明培训效果不好。 3.抽查人员培训记录,关注是否进行微生物以及卫生方面的培训。 4.查岗位任职条件(如学历、工作技能、工作经验)的规定,抽查管理者代表、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验员、关键工序以及特殊工序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5.查相关部门负责人、检验员、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评价与再评价。 6.查看人员手消毒流程是否规范合理,手部消毒剂是否定期更换,是否保存手部消毒记录。
2厂房与设施1.洁净室(区)环境是否进行定期监测。 2.洁净室(区)环境是否定期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检查相关文件和实施记录,确认是否符合要求。 1.产品为接触血液的无菌医疗器械,其生产应在规定级别的洁净室(区)内完成,检查企业洁净室(区)净化级别、净化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2.检查洁净室(区)出入管理规定,洁净服是否定期清洗,检查清洗记录。 3.检查企业车间维护规定及定期维护记录。 4.检查企业洁净室(区)的过滤器是否定期检查更换,回风网是否堵塞或破损。 5.检查用于监测洁净室(区)的温湿度计是否经过校准。 6.洁净区环境监测的频次以及检测报告。 7.洁净区卫生管理规定(含门窗、地面、墙壁、顶棚、操作台、回风口、水池、地漏等)是否规定了清洁频次,并检查清洁记录。
3设备1.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4.是否配备关键、特殊工序所需的设备,如灭菌设备。1.若企业自行注塑/挤管,自行灭菌消毒,则需配备注塑机、挤出机、灭菌器等生产设备,查看企业注塑机、挤出机、灭菌器等设备档案中是否具有设备选型论证报告,设备选型论证报告中是否提出设备的工艺参数、技术要求等选择设备的依据,抽查设备的选型论证报告,抽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说明书、维护保养记录等,现场检查设备的结构、材质等。 2.生产企业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满足产品清洗等工艺用水的能力,检查各水处理(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其配套系统的设计流程图。检查各水系统验证文件中有关安装确认的资料及检查记录。检查各水系统的维护、保养的文件规定。随意检查3—5份水质检验记录、报告。 3.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对产品测漏进行检验,查看企业是否配备测漏检测仪器/器具。并检查相关仪器是否进行定期校准。 4.查看关键、特殊工序设备是否完好,查看维护、保养记录。 5.查看检验设备清单、使用记录、检验相关记录,确认是否满足原材料、过程检验、出厂检验常规控制要求。
4设计开发是否进行风险管理。1.检查设计开发文件风险管理报告。 2.检查产品的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转换、设计变更的文件规定以及记录。 3.检查设计开发文件中设计输出部分与实际相符性。 4.如进行了设计更改,检验设计更改过程相关记录。 确认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活动并将风险管理结果应用于设计和开发过程。
5采购1.采购原材料是否采用相关的国家法定标准。 2.采购原材料是否进行进货检验。1.检查企业是否有采购物资清单及相对应的进货检验要求。 2.接触血液的管路主要原材料为PVC、PP、PE、PC等。查看企业采购的产品原材料供应商是否有生产资质,证件是否齐全,是否列入合格供方目录,PVC材料是否按照强制性标准GB 15593进行第三方检测。 3.确认企业采购进货检验标准是否符合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 4.检查采购原材料是否符合经批准和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对产品原材料的要求。 5.检查物料的进货检验记录、检验报告。
6生产管理1.生产产品是否符合工艺参数要求。 2.挤出、注塑等关键工序是否得到有效控制。1.检查是否具有用于生产、检验产品的相关图纸、工艺文件、操作指导书、检验要求等文件。 2.检查生产品种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规程编制程序、产品的标准进行核对),确认企业注塑件、挤出管体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注塑机、挤出机加工工艺参数是否符合工艺文件要求,检查生产过程参数记录。检查特殊过程确认结果与工艺文件、过程记录表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变更参数前是否经过确认。 3.接触血液的注塑件如未在洁净车间内注塑,需进行清洗,应做清洗验证,检查清洗相关规定和记录。 4.组装过程为人工操作,会出现错装、漏装、粘胶不良、胶水过多,出现堵塞、管路熔断等不合格,检查企业是否进行100%测漏检验。 5.检查产品组装过程是否涉及胶粘剂剂量的控制并是否经过验证确认。 6.检查生产记录,产品的过程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情况。 7.产品内包装材料是否按照GB/T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进行选择,确认包装工艺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包装工艺验证记录。 8.若企业自己灭菌,检查灭菌柜的容量与生产的批量是否匹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自动灭菌曲线是否及时收集、规范归档。灭菌工艺是否有定期进行验证。
7质量控制是否按照检验项目进行检验。1.检查检验项目是否符合YY 0267-2008《心血管植入物和人工器官 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管路》。 2.检查进货检验记录、过程检验记录、成品检验记录。 3.检查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使用记录。 4.检查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按期进行检定/校准。 5.检查企业是否进行产品的初始污染菌检验。 6.检查企业的灭菌验证报告,灭菌过程控制是否与验证结果一致。
8售后售后和不良事件监测1.检查客户档案,是否能提供经销商的资质证明。 2.检查客户反馈、投诉的文件规定,并要求提供记录。 3.检查是否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文件规定,并指定负责人,必要时可查看不良事件报告以及处理过程记录。 4.检查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的文件规定,查看纠正预防措施处理的相关记录。


十六、血液净化用器具(过滤/透析/吸附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1.一线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能够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2.生产人员未严格执行手消毒规程,导致菌落超标。 3.生产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1.如纤维透析器生产过程包括封膜、离心、切膜等关键环节,确认企业操作人员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2.如生产树脂灌流器,生产过程关键工序、特殊工序等关键环节,确认企业操作人员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3.抽查上岗证。专职检验人员、关键岗位相应人员发生变更或岗位发生变动,确认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4.查看人员手消毒流程是否规范合理,手部消毒剂是否定期更换,是否保存手部消毒记录。 5.如生产树脂灌流器,生产过程中需对生产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2厂房与设施1.洁净室(区)环境是否进行定期监测。 2.洁净室(区)环境是否定期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产品为无菌医疗器械,其生产过程应在符合规定的洁净室(区)内完成,检查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检查企业车间维护规定及定期维护记录。
3设备1.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4.是否配备关键、特殊工序所需的设备,如灭菌设备。1.如企业自行生产柱体,检查企业是否具备主要生产设备。 2.检查工艺用水制水、储存设备设计是否能确保水质达到质量标准,管道、贮罐是否规定清洗、灭菌周期,制备、贮存、分配是否能防止微生物滋生、污染,检查各水系统的维护、保养的文件规定。随意检查3—5份水质检验记录、报告。 3.查看检验设备是否完好,查看维护、保养和校准记录。 4.查看关键、特殊工序设备是否完好,查看维护、保养记录。 5.查看灭菌工艺是否定期验证。
4采购1.采购加工的柱体是否合格。 2.采购核心原材料(纤维膜/树脂)是否符合规范要求。1.若柱体为外购件,检查原材料供应商审核记录、原材料验收记录。 2.若柱体为自产,检查相关生产记录及检验报告。 3.检查采购主要原材料(纤维膜/树脂)供方检验报告,如主要原材料属于委托加工,需要检查生产过程记录和生产原料的安全性,避免生产过程中引入对人体潜在风险的伤害。
5生产管理1.在产品组装完毕后,对产品的密合性进行百分百检验。 2.生产用注射用水是否符合要求。 3.产品水洗过程是否充分。 4.是否定期进行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程再确认。  1.检查所生产品种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规程编制程序、产品的标准进行核对)。 2.如生产纤维透析器,在封膜环节检查设备使用记录及膜孔开张度检查记录,在注胶环节检查胶水使用记录和储存环境,在离心环节检查设备使用记录,检查膜孔开张度检测记录,在内包装环节检查内包装设备确认记录。 3.如生产树脂灌流器,淋洗环节检查残留量检测记录,包膜环节涉及的试剂残留量检测记录。 4.依据药典,检查注射用水检测记录。 5.查关键工序验证报告和特殊工序确认报告。 6.产品内包装材料是否按照GB/T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进行选择和确认。 7.如果用气体法检验产品密合性,应对与产品直接接触的检查气体的安全性进行验证。
6质量控制是否按照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规程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检查企业原材料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规程,分别抽查检验记录,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对原材料、过程中间品和成品进行有效常规控制并保持相关记录。关注透析吸附器械密封性、内毒素等项目。
7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十七、透析粉、透析浓缩液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1.称量人员是否经过岗位培训,操作是否到位。 2.生产人员及进入车间的QA、设备维修人员是否有体表伤口,污染产品。 3.检验人员检验结果是否准确。 4.进入洁净室(区)人员是否经过卫生、微生物、洁净基础知识培训。1.称量人员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2.检查体检记录,及企业健康规定。车间的人员进出记录。 3.专职检验人员、关键岗位相应人员发生变更或岗位发生变动,未经培训合格已上岗。
2厂房与设施1.洁净室(区)环境是否进行定期监测,并进行趋势分析报告。 2.洁净室(区)环境是否定期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 3.与较强腐蚀性物料接触的洁净室应采取设施防腐措施。 4.是否配备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留样室。 5.洁净室(区)是否进行确认/再确认。1.产品为非灭菌医疗器械,但应对生产环境进行控制,其生产过程应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检查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2.如生产血液透析浓缩液,则该产品属于高酸高盐,对厂房和设备,检查企业车间维护规定及定期维护记录。 3.与血液透析A浓缩液(粉)物流通道、称量、暂存、投料等生产区域墙壁和顶棚采用耐腐蚀的不锈钢材质制作。 4.检查确认/再确认方案、报告。
3设备1.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4.纯化水设备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5.关键生产设备、设施是否进行确认/再确认。1.产品主要生产设备,如配液罐、灌装机、混合机、封口机等设计、选型是否满足工艺、产量要求,抽查设备的选型论证报告。抽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说明书等。现场检查设备的结构、材质等。 2.如生产透析浓缩液,则检查工艺用水的制水、储存设备设计是否能确保水质达到质量标准,管道、贮罐是否规定清洗、灭菌周期,制备、贮存、分配是否能防止微生物滋生、污染,检查各水系统的维护、保养的文件规定。随机抽查3—5份水质检验记录、报告。 3.检查确认/再确认方案、报告。
4采购1.原辅材料是否符合国家、行业相关的质量标准。 2.主要原、辅料供应商是否经过质量审计,是否从经审计批准的供应商处采购物料。 3.主要原、辅料发生重大变更,是否对进行了评审。 4.评审依据是否符合法规的要求。1.透析浓缩液主要原材料为醋酸、氯化镁、碳酸氢钠、氯化钠等,透析粉主要原材料为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等,检查企业是否按照《中国药典》标准检验杂质、微生物限度等。 2.检查物料的检验记录、检验报告。 3.检查经批准的供应商清单。 4.抽查主要供应商的评审和再评审记录。
5生产管理1.称量是否准确、是否有复核。 2.配液离子浓度是否符合要求。 3.过滤器安装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阻塞。 4.灌装、混合等设备运行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5.是否按规程进行返工、重新加工,并有相应的记录。 6.生产记录是否全覆盖整个生产过程,尤其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是否保持有效的监控记录。1.检查所生产品种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规程编制程序、产品的标准进行核对)。 2.检查生产过程参数记录。如生产血液透析干粉,重点检查混合盐制备工序和中间体含量检测记录。如生产血液透析浓缩液,重点检查产品配料工序、灌装工序和中间体含量检测记录。 3.检查清场记录,是否有上批原材料剩余。 4.如生产血液透析浓缩液,重点检查配制环节投料记录是否与工艺规程一致。 5.检查混合罐定期清洁消毒记录。 6.检查过滤器使用前后测试记录。 7.检查设备参数确认报告。 8.检查返工、重新加工管理规定和相应记录。
6质量控制1.称量用主要器具是否定期校准。 2.是否按照检验项目进行检验。 3.成品、原材料取样及处理方法是否按规程操作。 4.是否有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及档案。 5.试验所用的标准液及滴定液有无专人配制标定。 6.工艺用水是否按规定监测。 7.产品留样管理制度。 8.产品各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是否行业标准的要求。 9.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是否按照药典要求进行逐批全项目检验。 10.检验人员数量的配置是否与生产规模相匹配。 11、是否按质量标准要求,对购入物料、成品进行检验、放行。1.检查企业电子天平(电子秤)等主要称量设备是否有校准报告。 2.对透析浓缩液,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对严格按照产品出厂标准对产品的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离子浓度进行出厂检验。 3.对透析粉,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照产品出厂标准对产品的装量、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进行出厂检验。 4.查看档案资料。 5.查看记录。 6.查看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检验记录。 7.询问、查看留样室及记录。 8.查物料、成品质量标准、检验规程、检验记录、放行记录。
7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十八、中心静脉导管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1.一线工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能够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2.生产人员未严格执行手消毒规程,导致菌落超标。1.应建立与产品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以及质量管理机构。 2.查看作业指导书,询问挤出、注塑、尖端成型、包装、灭菌操作员工,日常是如何操作的,如现场考察生产操作人员未真正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说明培训的效果不好。 3.抽查人员培训记录,关注是否进行微生物以及卫生方面的培训。 4.查岗位任职条件(如学历、工作技能、工作经验)的规定,抽查管理者代表、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验员、关键工序以及特殊工序岗位人员的任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5.查相关部门负责人、检验员、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评价与再评价。 6.查看人员手消毒流程是否规范合理,手部消毒剂是否定期更换,是否保存手部消毒记录。
2厂房与设施1.洁净室(区)环境是否进行定期监测。 2.洁净室(区)环境是否定期进行清洁、清洗和消毒。1.产品为无菌医疗器械,其生产过程应在符合规定的洁净室(区)内完成,检查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2.检查洁净室(区)出入管理规定,洁净服是否定期清洗,检查清洗记录。 3.检查企业车间维护规定及定期维护记录。 4.检查企业洁净室(区)的过滤器是否定期检查更换,回风网是否堵塞或破损。 5.检查用于监测洁净室(区)的温湿度计是否经过校准。 6.检查洁净区环境监测的频次以及检测报告。 7.检查洁净区卫生管理规定(含门窗、地面、墙壁、顶棚、操作台、回风口、水池、地漏等)是否规定了清洁频次,并检查清洁记录。
3设备1.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若适用)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4.是否配备关键、特殊工序所需的设备,如灭菌设备1.若企业自行注塑、挤管,自行灭菌消毒,需配备注塑机、挤出机、灭菌器等生产设备,查看企业注塑机、挤出机、灭菌器等设备档案中是否具有设备选型论证报告,设备选型论证报告中是否提出设备的工艺参数、技术要求等选择设备的依据,抽查设备的选型论证报告,抽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使用说明书、维护保养记录等,现场检查设备的结构、材质等。 2.生产企业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和/或注射用水(若适用)满足产品清洗等工艺用水的能力,检查各水处理(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及其配套系统的设计流程图。检查各水系统验证文件中有关安装确认的资料及检查记录。检查各水系统的维护、保养的文件规定。随机抽查3—5份水质检验记录、报告。 3.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对产品测漏进行检验,查看企业是否配备测漏检测仪器/器具。并检查相关仪器是否进行定期校准。 4.查看关键、特殊工序设备是否完好,查看维护、保养记录。
4设计开发是否进行风险管理。1.检查设计开发文件风险管理报告。 2.检查产品的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转换、设计变更的文件规定以及记录。 3.检查设计开发文件中设计输出部分与实际相符性。 4.如进行了设计更改,检验设计更改过程相关记录。 确认企业是否进行有效风险管理并将结果应用于设计和开发过程。
5采购1.采购原材料是否采用相关的国家法定标准。 2.采购原材料是否进行进货检验。1.检查企业是否有采购物资清单及相对应的进货检验要求。 中心静脉导管主要原材料为PC、TPU、PP等,辅助配件有无纺布巾、棉球、纱布等,包装材料有透析纸、吸塑盒等。查看企业采购的产品原材料供应商是否有生产资质,证件是否齐全,是否列入合格供方目录,接触血液的原材料是否有第三方检测报告。 2.确认企业采购进货检验标准是否符合有效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 3.检查采购原材料是否符合经批准和注册产品标准或产品技术要求中会对产品原材料要求。 4.检查物料的进货检验记录、检验报告。
6生产管理1.生产产品是否符合工艺参数要求。 2.挤出、注塑、尖端成型等关键工序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3.是否定期进行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程再确认。1.检查是否具有用于生产、检验产品的相关图纸、工艺文件、操作指导书、检验要求等文件。 2.检查所生产品种的工艺规程(与工艺规程编制程序、产品的标准进行核对),确认企业注塑件、挤出管体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注塑机、挤出机、尖端机加工工艺参数是否符合工艺文件要求,检查生产过程参数记录。检查特殊过程确认结果与工艺文件、过程记录表是否一致,如不一致,检查是否变更参数是否经过确认。 3.接触血液的注塑件如未在洁净车间内注塑,需进行清洗,应做清洗验证,检查清洗记录。 4.导管组装过程为人工操作,会出现错装、漏装、黏胶不良、胶水过多,出现堵塞、管路溶断的情况,另导管与接座用注塑方法成型,则会出现堵塞、不同管腔之间相通的情况。检查是否进行100%漏气检验及导管通畅性检测。 5.检查生产记录、产品的过程检验和不合格品处理情况。 6.检查挤出、注塑、尖端等关键工序验证报告。 7.产品内包装材料是否按照GB/T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进行选择,确认包装工艺 参数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包装工艺验证记录。 8.确认生产的批量、灭菌柜的容量及灭菌能力、灭菌时间。检查灭菌柜的结构示意图,确认是 否具备自动监测及记录功能,检查已生产产品的灭菌曲线。灭菌工艺是否有定期进行验证。
7质量控制是否按照规定的检验项目进行检验。1.检查检验项目是否符合YY 0285.1-2004《一次性使用血管内导管 第1部分:通用要求》及YY 0285.3-1999《一次性使用无菌血管内导管 第3部分:中心静脉导管》。 2.检查进货检验记录、过程检验记录、成品检验记录。 3.检查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有使用记录。 4.检查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按期进行检定/校准。 5.检查企业是否进行产品的初始污染菌检验。 6.检查企业的灭菌验证报告。
8售后售后和不良事件监测1.检查客户档案,是否能提供经销商的资质证明。 2.检查客户反馈、投诉的文件规定,并要求提供记录。 3.检查是否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文件规定,并指定负责人,必要时可查看不良事件报告以及处理过程记录。 4.检查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的文件规定,查看纠正预防措施处理的相关记录。


十九、封堵器系统产品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设备是否配置了适宜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监视和测量装置,如: 编网或激光切割(如适用)机或激光切割机,热处理炉等。1.确认企业配备了与封堵器生产相适宜的生产设备,如:编网或激光切割(如适用)机或激光切割机,热处理炉等。相关工序外包生产时应关注相关设备的能力要求。 2.确认企业配备了与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生产相适宜的生产设备,如:热处理炉。相关工序外包生产时应关注相关设备的能力要求。
2设计开发是否存在将不同厂家的封堵器和输送系统(主要为推送器)匹配使用现象。如封堵器的螺母和推送杆螺纹头为标准件,则不影响使用。如非标准件,若尺寸不在合理范围内,如过紧,可能造成封堵器达到病变部位后推送杆无法释放。如过松,可能造成封堵器在推送过程中掉落的风险。适用时企业是否进行了风险分析及相应的设计验证,或在说明书或包装标识上做好标识。
3采购采购的产品原材料是否与经生物学评价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  建立封堵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原材料技术要求。若该原材料有对应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则不得低于这些要求。 其中原材料镍钛合金丝技术标准应符合GB 24627-2009《医疗器械和外科植入物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加工材》的要求。原材料不锈钢技术标准应符合GB4234-2003《外科植入物用不锈钢》的要求。
4生产管理1.是否制定产品关键、特殊过程控制文件: 封堵器关键工序的成型热处理参数。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关键工序弯曲定型的工艺参数。 封堵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特殊工序的零部件、产品末道清洗工艺参数。 封堵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特殊工序内包装的工艺参数。 封堵器和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特殊工序灭菌的工艺参数。 2.封堵器相关的工艺验证及过程确认: 是否对编网或激光切割(如适用)或激光切割(如适用)工艺参数进行验证。 是否对成型热处理工序进行过程确认。 3.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相关的工艺验证: 是否对关键工序弯曲成型的工艺参数进行验证。 如自制鞘管,是否对鞘管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 如自制接头,是否对接头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 是否对接头和鞘管的组装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 如自制推送手柄,是否对推送手柄的生产工艺进行验证。1.确认企业已制定关键、特殊过程控制文件。 已确定封堵器关键工序成型热处理的工艺参数(包括热处理时间、温度、是否需要氩气保护或真空热处理)和编制对应的作业指导书。 已确定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关键工序弯曲定型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和时间)和编制对应的作业指导书。 已确定封堵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特殊工序零部件、产品的清洗工艺参数和编制对应的作业指导书。 已确定封堵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特殊工序内包装的工艺参数,并编制对应的作业指导书。 已建立封堵器和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灭菌过程控制文件。 2.确认企业已完成封堵器相关的工艺验证/过程确认:编网或激光切割(如适用)或激光切割(如适用)、成型热处理等。 3.确认企业已完成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相关的工艺验证/过程确认: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的弯曲成型、鞘管生产(适用时)、接头生产(适用时)、接头和鞘管组装、推送手柄生产(适用时)。
5质量控制1.是否制定封堵器相关的检验规程: 封堵器原材料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编网或激光切割(如适用)工序半成品网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定型工序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放置阻流膜工序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封堵器成品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2.是否制定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相关的检验规程: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原材料进货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弯曲成型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接头与鞘管组装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 如鞘管、接头、推送手柄为自制,是否建立以上部件过程控制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成品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1.确认企业已建立封堵器相关的检验规程: 原材料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编网或激光切割(如适用)产品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定型工序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放置阻流膜工序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封堵器成品检验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2.确认企业已建立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相关的检验规程: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原材料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弯曲成型后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接头和鞘管组装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鞘管、接头、推送手柄生产过程控制的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如适用) 封堵器介入输送装置成品技术标准和检验方法。
6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二十、角膜接触镜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1.企业应具备化学检测、力学性能、物理量值、生物性能、环境控制检测的能力。根据企业注册技术要求和质量策划的安排,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足够数量的专职检验员从事相关质量控制工作。 2.如果特殊项目允许委外检验,除受托方需要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外,相关人员应能够解读报告相关内容的能力。
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检验场所和设施配备是否与其与生产产品相适应。1.若最终产品为无菌包装医疗器械,则末道清洗与初包装工序应在十万级洁净室(区)内完成,以保证产品初始污染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企业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检验设施,如无菌检验室,以监测产品质量。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2.若最终产品为非无菌包装医疗器械,则末道清洗与初包装工序应在受控的清洁室(区)内完成,以确保产品清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清洁室(区)面积应与清洁室(区)内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3.若最终产品为控制微生物限度的非灭菌医疗器械,则末道清洗与初包装工序的环境条件和要求应经验证,并在受控的清洁室(区)内完成,以确保产品清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持稳定的控制水平。企业清洁室(区)面积应与清洁室(区)内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持续具备上述厂房与设施条件。
2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纯化水生产设备及其相关设施。 3.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 验设备。1.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相应的生产设备,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确认企业设备、工装种类、类型、加工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生产出质量稳定、符合要求的产品。 2.生产企业应具备自行制备纯化水满足产品清洗等工艺用水的能力,用量较大时应当通过管道输送至洁净室(区)或受控的清洁室(区)的用水点。纯化水水质应按规定流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产品不受污染或潜在污染。确认企业工艺用水制备条件是否持续符合要求。(对少量工艺用水的情况,企业不具备制水条件的情况,企业应购买灭菌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启盖后在有效期内一次使用完毕)。 3.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量的检验设备和器具。检验设备、器具种类、类型、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满足监视和测量需要。
3设计开发1.原材料的技术质量要求 2.扣料的技术质量要求 3.成品的技术质量要求是否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4.验证 5.产品设计输出文件,生产用产品规范与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是否一致。1.是否已确认了原材料的质量等级或技术质量要求。 2.扣料的技术质量要求是否满足最终成品性能的要求。 3.成品的技术质量要求是否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 4.特殊过程是否经验证,如适用:聚合参数、水化过程、清洗过程、包装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包装封口、灭菌过程、存储条件、产品有效期等验证。 5.通过核对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注册批准文件、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生产用相关技术文档等,确认企业设计输出已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实际生产用技术文档,特别是图纸等技术文档系统、完整并与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等注册批准文件一致,任何更改符合法规要求(如履行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设计和开发更改相关要求,履行变更注册手续取得批准文件等)。
4采购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等级是否符合要求。采购扣料是否经生物学评价,是否和注册批准的原材料持续保持一致。1.原材料的质量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输出的要求,无质量等级的原材料应明确材料的成分和含量,原材料质量应经验证。 2.采购直接用于加工成品的扣料应验证生物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并应该与原注册产品时确认的供方一致,新注册产品应该与注册检验时确认的供方一致。 3.如更改扣料的供方,应在更改实施前进行产品验证。
5生产管理1.是否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保存记录。 2.如适用,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 3.如适用,是否持续按规定对产品进行灭菌,按检验规程对过程和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并放行。 4.是否按规定制备纯化水并对产品进行有效清洁。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境进行产品末道清洁和包装。1.确认企业是否对清洁生产区、洁净生产区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测与保持相关记录。 2.如适用,确认企业对灭菌进行了必要的确认/再确认,确认结果已转化成产品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用于指导生产。 如适用,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 3.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制备纯化水并对产品进行有效清洁。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在适当的环境(清洁区或洁净区)进行产品末道清洁和包装。确认企业是否持续保持上述过程相关记录。 4.确认企业是否按照经验证的工艺文件开展生产活动,特别关注聚合过程、水化过程、清洗过程、包装封口过程、灭菌过程、存储条件的符合性。
6质量控制1.是否依据风险管理输出和设计开发输出等建立了系统的、相互支撑的、有效控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检验规程具备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提供检验证据的能力。 2.是否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 检验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能为可追 溯提供证据。1.确认企业的进货、过程和出厂检验规程已系统建立并能有效控制产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特别要关注折射率、含水量、透氧、彩片的褪色试验结果、萃取、防腐剂的摄入和释放、材料硬度、力学性能(镜片断裂强度和变形强度)、氧透过量和氧透过系数、润视角。如不采用相关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是否采用经确认的等效的方法评估产品。 2.确认企业能够提供相关质量控制记录证明产品持续符合强制性标准或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要求)。 3.确认企业持续按规定开展进货、过程或出厂检验并保持相关记录,能为产品全程可追溯提供质量控制相关客观证据。特别关注折射率、含水量、透氧、彩片的褪色试验结果、萃取、防腐剂的摄入和释放、材料硬度、力学性能(镜片断裂强度和变形强度)、氧透过量和氧透过系数、润视角。
7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否通过企业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以满足追溯要求。确认企业追溯管理相关规定是否覆盖代理商或经销商保存医疗器械分销记录的相关规定。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实施销售追溯管理。
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二十一、麻醉系统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1.麻醉系统(麻醉呼吸机)相关强制标准要求企业对系统泄漏值、快速供氧功能、报警功能、电气安全性能等项目进行检测。企业应确保检验人员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 2.对相关检测项目应制定测试作业指导书,并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
2厂房与设施系统装配环境应受控(如防尘、防静电等),以避免关键零部件受污染(流量调节阀、流量计等)检查系统装配生产环境,确认装配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检验设备。1.企业应对关键工序、特定工装设备进行控制(如:麻醉通气系统密封圈装配、呼吸机皮囊装配、通气管切割等),制定并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且定期对相应设备及工装进行维护保养。 2.麻醉系统装配过程中,应对装配螺钉紧固度进行控制(如采用扭力限制扳手进行装配),并确保配备足量的检验设备和器具。检验设备、器具种类、类型、精度、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能持续满足监视和测量需要。  
4设计开发1.设计开发的产品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要求。(参见附表中相关标准) 2.已注册麻醉系统产品设计输出文件,生产用产品规范与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应一致。注册的产品技术标准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要求,如:电气安全要求、报警功能要求、快速供氧要求等。通过核对产品技术要求/注册产品标准等注册批准文件、设计和开发输出文件、生产用相关技术文档等,确认企业设计输出已成为最终产品规范,实际生产用技术文档,特别是图纸等技术文档系统、完整并与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等注册批准文件一致,任何更改符合法规要求(如履行《规范》有关设计和开发更改相关要求,履行变更注册手续取得批准文件等)。
5采购对供应商资质、关键零部件采购等进行控制。1.生产企业应制定相关流程, 对关键零部件、物料、服务供应商进行评估、审核、监控。 2.检查供应商相关资质证书,对于提供医用级材料的供应商,应有相关资质证明及体系证书。 3.对于关键零部件来料应制定相关进货查验制度,明确检验标准并进行进货查验保存相关记录。 4.企业设计更改涉及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应按规定进行变更注册。
6生产管理1.建立产品防护流程,包括标识、存储、包装等。 2.对关键生产工艺、关键装配过程进行控制,进行过程验证或确认,并建立作业指导书。 3.应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4.如有特殊环境要求的,应对车间环境进行监控。1.建立ESD静电防护流程,对操作人员穿戴防静电服、鞋及手腕带进行规范,并对防静电区域内工作台料架的防静电要求进行规范,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2.对关键工艺、装配过程进行控制,如: (1)系统装配过程中,应避免关键零部件受污染(流量调节阀、流量计等),从而导致流量控制、参数监控不准确。 (2)系统装配过程中,应确保其气密性(密封圈安装及固定等),防止出现气体泄漏导致系统失效。 (3)系统装配过程中,应对使用的化学品进行控制。如清洁选用的化学品(乙醇等),应对产品质量及性能无影响。对装配过程中使用的胶水,应在作业指导书中明确其涂抹位置、用量、固化时间、固化温度等。 3.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于进行电气安全操作及测试人员,应培训并考核后方可上岗。 4.如有流量计生产车间,应对车间设立洁净度要求,并对洁净车间进行环境监控管理。
7质量控制1.是否依据风险管理输出和设计开发输出等建立了系统的、相互支撑的检验流程。检验流程具备为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提供检验证据的能力。 2.确保检验记录的有效性、可追溯性及完整性。1.企业应建立质量检验流程,确保产品满足相关国家及行业法规标准要求: 快速供氧能力测试,参见GB 9706.29-2006(第108节) 供气系统泄漏测试,参见YY 0635.1-2008 气体回路输出系统泄漏测试,参见YY 0635.1-2008 气体流量测试,参见GB 9706.29-2006(第106节) 报警功能测试,参见GB 9706.29-2006(第51.103节) 电气安全测试,参见GB 9706.1 以及老化测试、氧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标定测试、系统泄漏测试等(详见各产品技术要求内容)。 2.应确保产品相关检验记录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8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二十二、医用防护服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及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点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应具备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的检测能力及生产环境、制水等项目的监测能力。确认对抗渗水性、透湿量、表面抗湿性、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微生物指标、环氧乙烷残留量等项目的检验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相关质量控制工作。既使是符合规定的委托检验,也需确认生产企业能够正确解读报告相关内容。
2厂房与设施1.是否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2.洁净度的控制与保持是否有效。 3.环氧乙烷灭菌设置是否布局合理。1.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生产企业一般确定在十万级洁净区域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裁剪、缝制、检验、包装。 查看生产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现场检查洁净室墙面、地面、顶棚、操作台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无霉迹、接口处无裂缝、无颗粒物脱落,便于清洁,耐清洗消毒。 2.确认洁净室(区)的温湿度控制、门窗、线路、操作台等的设置要求。对洁净室(区),按规定进行清洁处理和消毒,并保存记录。 3.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灭菌车间应设在僻静安全位置,设有相应的安全、通风设施。
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3.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与裁剪、缝制、包装等相应工序的生产设备,查看设备清单,是否与现场设备一致,确认设备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 2.依据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应具备抗渗水性、透湿量、表面抗湿性、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微生物指标、环氧乙烷残留量等项目检测能力。对照产品检验要求,核实检测设备,主要设备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检测设备是否经过计量并在合格有效期内。部分原材料检测项目或验证项目如果允许委托检测,应特别说明质量控制的替代方案。 3.检查空气净化系统的管理规定及空调机运行记录和周期确认记录。
4采购无纺布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用防护服最终产品的质量。 1.原材料进货检验:是否制定进货检验规程、采购产品的要求不低于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实施采购验证。 2.采购信息准确性:采购要求是否明确。 3.原材料储存安全性:储存环境是否满足生产规模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储存场所具有环境监测设施。 4.原材料追溯性的有效性:采购记录是否满足可追溯要求。主要原材料一般是:聚丙烯材质复合面料。 1.企业是否能够提供主要采购品的质量标准。 2.查看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及进货检验记录。 3.检查采购清单、采购合同及质量协议等。查合格供方评价资料。 4.现场查看原材料库,符合批量生产规模的要求,及符合储存要求的环境条件和监测记录。
5生产管理生产过程是否可追溯。 1.产品标识程序文件、生产过程中是否按规定方法对产品进行标示。 2.生产记录是否满足可追溯要求。 3.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1.确认产品标识规定的程序文件,现场检查产品标识、生产过程中的状态标识情况。重点确认产品检验状态标识,防止不合格中间品流向下道工序。 2.通过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产品放行规定文件等,抽查批生产记录,确认批生产记录是否能够可追溯。 3.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查看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记录是否可追溯。
6质量控制1.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 2.是否规定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批准要求。 3.是否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书。(需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1.现场查看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微生物检测应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区域进行操作)。是否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检验人员(如: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灭菌器等) 2.确认产品放行程序及条件和要求,抽查放行产品记录。 3.确认制定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规程。查看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以及注册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抽取产品的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核查,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检验。查看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仪器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 过程检验项目举例:外观,防护服应干燥、清洁、无霉斑,表面不允许有黏连、裂缝、孔洞等缺陷。防护服连接部位可采用针缝、粘合或热合等加工方式。粘合或热合等加工处理后的部位,应平整、密封、无气泡。装有拉链的防护服拉链不能外露,拉链应能自锁。 成品检验的项目举例:外观、结构、规格,抗渗水性、透湿量、表面抗湿性、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微生物指标、环氧乙烷残留量。
7不合格品控制是否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现场查看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抽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按文件规定进行评审。 常见不合格原因:1.出现跳针、漏针、针脚密度不够;2.热封胶带的封边不平整、不密封。 处理措施:1.规范操作,定期培训,加强检验。2.提高热封胶带质量,控制热封温度。
8质量控制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
外观(GB 19082-2009第5.1) (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进行抽样检测)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过程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号型规格(GB 19082-2009第5.3) 控制不当易导致成品穿戴不便甚至不可用1.检查过程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抗渗水性(GB 19082-2009第5.4.1) 控制不当易导致成品渗液、渗血,对医护人员造成感染风险1.检查无纺布进货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抗合成血液穿透性(GB 19082-2009第5.4.3) 控制不当易导致成品渗液、渗血,对医护人员带来感染风险1.检查供方有效合格证件。 2.检查第三方检验报告。
表面抗湿性(GB 19082-2009第5.4.4) 控制不当可致稍碰液体就会引起防护服被沾湿1.检查无纺布进货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断裂强力(GB 19082-2009第5.5) 控制不当易引起防护服穿脱时破损1.检查无纺布进货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断裂伸长率(GB 19082-2009第5.5) 控制不当易引起防护服穿脱时撕裂1.检查无纺布进货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阻燃性能(GB 19082-2009第5.8) 控制不当,特殊环境中万一碰到明火会发生燃烧伤及医护人员如是具有阻燃性能的防护服: 1.检查供方有效合格证件。 2.检查第三方检验报告。
无菌(标志为“灭菌”或“无菌”字样或图示的防护服,按照GB/T 14233.2-2005试验) 控制不当易致菌落数超标,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造成感染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 2.检查无菌验证报告。 3.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环氧乙烷残留量(GB 19082-2010第5.13) 控制不当易致环氧乙烷残留超标,对医护人员带来伤害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9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二十三、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及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清单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是否配备与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职检验人员。医用防护口罩生产企业应具备需要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的检测能力及生产环境、制水等项目的监测能力。确认鼻夹、口罩带、表面抗湿性、无菌、环氧乙烷残留量等项目的检验能力。确认企业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的专职检验员承担相关质量控制工作。既使是符合规定的委托检验,也需确认生产企业能够正确解读报告相关内容。
2厂房与设施1.是否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确定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避免生产中的污染。 2.洁净度的控制与保持是否有效。 3.环氧乙烷灭菌设置是否布局合理。 4.仓储区是否满足原材料、成品的储存条件和要求。(原材料的储存是风险点。防护口罩中间滤材一般采用静电纺织技术进行生产。在实际存放过程中,这种滤材存在降解现象,如果保存不当将严重影响产品性能。)1.医用防护口罩生产一般确定在十万级洁净室。 查看生产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企业洁净室(区)面积应与洁净室(区)内的人数、生产工序、生产规模相适应。 现场检查洁净室墙面、地面、顶棚、操作台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无霉迹、接口处无裂缝、无颗粒物脱落,便于清洁,耐清洗消毒。 2.确认洁净室(区)的温湿度控制、门窗、线路、操作台等的设置要求。对洁净室(区),按规定进行清洁处理和消毒,并保存记录。 3.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灭菌车间应设在僻静安全位置,设有相应的安全、通风设施。 4.查看仓储设施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按规定标识、记录。
3设备1.一般生产设备配备是否与其生产产品相适应。 2.是否配备了与生产产品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设备。 3.空气净化系统是否正常运行。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委外工序除外),确认企业是否配备相应工序的生产设备,查看设备清单,是否与现场设备一致,确认设备数量、状态等账、物一致,生产设备、工装在规定的维护、维修、保养程序下状态良好,具备批量生产注册产品的能力。 2.对照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对于检验项目,核实检测设备,主要设备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部分原材料检测项目或验证项目如果允许委托检测,应特别说明质量控制的替代方案。 3.检查空气净化系统的管理规定及空调机运行记录和周期确认记录。
4采购(原材料质量控制)无纺布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医用防护服最终产品的质量。 1.原材料进货检验:是否制定进货检验规程、采购产品的要求不低于法律法规 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实施采购验证。 2.采购信息准确性:采购要求是否明确。 3.原材料储存安全性:储存环境是否满足生产规模和质量控制的要求,储存场所具有环境监测设施。 4.原材料追溯性的有效性:采购记录是否满足可追溯要求。主要原材料一般是:聚丙烯无纺布+熔喷无纺布 1.企业是否能够提供主要采购品的质量标准。 2.查看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及进货检验记录。 3.检查采购清单、采购合同及质量协议。 4.现场查看原材料库,符合批量生产规模的要求,及符合储存要求的环境条件和监测记录。
5生产管理1.是否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防护口罩的特殊过程一般是:封口、灭菌。包装是关键工序之一,也是风险点之一。包装不严、包装耐老化性能不好及标签标识不正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生产过程是否可追溯。产品标识程序文件、生产过程中是否按规定方法对产品进行标示。生产记录是否满足可追溯要求。是否对灭菌过程进行有效确认和再确认并转化成有效的生产规范和检验规程。1.查看生产工艺规程,确认是否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的重要参数做验证或确认的规定。 2.确认产品标识规定的程序文件,现场检查产品标识、生产过程中的状态标识情况。重点确认产品检验状态标识,防止不合格中间品流向下道工序。 3.通过生产过程控制文件、产品放行规定文件等,抽查批生产记录,确认批生产记录是否能够可追溯。 4.确认企业是否按规定开展产品灭菌、是否按检验规程开展质量控制并放行产品,是否持续保持相关记录并符合可追溯性要求。查看灭菌过程控制文件,灭菌记录是否可追溯。
6质量控制1.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 2.是否规定产品放行程序、条件和放行批准要求。 3.是否根据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的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检验规程,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或证书。(需常规控制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项目原则上不得进行委托检验。)1.现场查看是否具备无菌、微生物限度和阳性对照的检测能力和条件(微生物检测应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进行操作)。是否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和检验人员(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确认产品放行程序及条件和要求,抽查放行产品记录。 3.确认制定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规程。查看检验规程是否涵盖强制性标准以及注册产品标准/产品技术要求的性能指标。抽取产品的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核查,是否按照规程进行检验。查看常规检验项目的检验仪器及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记录,检验报告或证书能够证实产品符合要求。 过程检验项目举例:外观,口罩表面不得有破洞、污渍。 口罩不应有呼气阀。口罩上必须有鼻夹。口罩带应调节方便。应有足够强度固定口罩位置。 成品检验的项目举例:基本要求、外观、鼻夹、口罩带、表面抗湿性、无菌、环氧乙烷残留量。应重点关注环氧乙烷残留项目。
7不合格品控制是否对不合格品进行有效控制。现场查看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是否符合程序文件的规定,抽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按文件规定进行评审。 常见不合格原因及处理措施: 不合格:口罩带的焊接不牢固,口罩片的焊接不牢固。 处理措施:规范操作,加强检验,定期培训。
8质量控制医用防护口罩重要性能指标的控制举例
鼻夹(按说明书规定的方法调节,口罩上应有鼻夹且可调节)(GB 19083-2010第5.2) 检查过程控制(如有)或成品检验记录。
口罩带固定不牢固易导致口罩带断裂、不能固定口罩位置等后果,甚至可致口罩不能使用(GB 19083-2010第5.3)1.检查过程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过滤效率控制不当可致口罩的阻隔效果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对佩戴者的隔离保护作用(GB 19083-2010第5.4)1.检查供方有效合格证件。 2.检查第三方检验报告。
气流阻力过大可致佩戴者呼吸不畅(GB 19083-2010第5.4)1.检查供方有效合格证件。 2.检查第三方检验报告。
合成血液穿透控制不当易导致成品被喷溅时渗血,对医护人员造成感染(GB 19083-2010第5.5)1.检查供方有效合格证件。 2.检查第三方检验报告。
表面抗湿性控制不当可致稍碰液体就会引起口罩被沾湿,影响对医护人员的隔离保护作用(GB 19083-2010第5.6 、GB/T4745-1997)1.检查进货检验记录、过程检验记录。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密合性控制不当可致口罩旁路、短路,影响对医护人员的隔离保护作用(GB 19083-2010第5.11)1.检查供方有效合格证件。 2.检查第三方检验报告。
阻燃性能控制不当,特殊环境中万一碰到明火会发生燃烧伤及医护人员(GB 19083-2010第5.9)1.检查供方有效合格证件。 2.检查第三方检验报告。
无菌控制不当易致菌落数超标,对医护人员造成感染(GB/T 1423.2-2005)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 2.检查无菌验证报告。 3.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环氧乙烷残留量 控制不当易致环氧乙烷残留超标,对医护人员带来伤害(GB 19083-2010第5.8)1.检查生产管理文件。 2.检查成品检验记录。
9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二十四、一次性使用非电驱动式输注泵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清单检查要点
1设备工艺用水设备,尤其是注射用水设备是否满足生产要求。1.制水设备是否完好,制水量能否满足需求。 2.制水系统验证再验证报告。 3.相关作业指导书。 4.查看企业工艺用水设施、设备台帐,运行记录等。 应特别关注注射用水的制备。
2设计开发接触血液或药液的组件所使用的原材料,应明确其药物相容性及特殊毒性,如:采用含有DEHP的PVC材料制成产品管路等。1.涉及的原材料是否与产品注册时保持一致。 2.接触血液或药液原材料药物相容性及特殊毒性验证和再验证报告。
3采购1.接触血液或药液配件原材料(如制作管路的PVC材料、制作液囊的硅胶材料、制作套杆/套芯的ABS材料等)的采购。 2.光固化剂,注塑用的脱模机等原辅材料的采购。 3.液囊、限流管的采购。1.建议按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供应商审核指南》适用内容进行检查。 2.查阅输注泵产品组成中,接触血液或药液配件原材料(如制作管路的PVC材料、制作液囊的硅胶材料、制作套杆/套芯的ABS材料等)是否规定这些原料的生物学性能要求,同时应在采购协议中明确原料无毒性要求。相应的要求应体现在采购合同中。 3.查阅光固化剂,注塑用的脱模机等原辅材料验证或确认报告。 4.查阅验证/确认结论与相关参数是否一致。是否开展周期性重要原材料再验证/再确认活动或原材料更改验证与确认活动。 5.查阅相关采购程序、采购档案及记录、确认企业规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6.查阅是否按规定进行采购并保持相关记录。
4生产管理1.接触血液或药液部件(如限流管路、液囊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和热源的控制(企业自主生产的,否则查合格供方的管理和要求)。 2.关键组件在组装之前的洁净处理过程是符合要求的,如对储液囊和固定圈的精洗、烘干过程。 3.液囊的蒸煮过程。 4.超声焊接、光固化粘接过程的控制。 5.灭菌过程的控制1.查看净化区环境监测记录。 2.查看接触血液或药液部件精洗的确认报告,作业指导书及清洗记录,保证接触血液或药液部件(如管路、液囊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和热源的控制。 3.清洗部件的烘干过程验证/再验证报告,作业指导书和烘干记录。 4.查阅液囊蒸煮处理确认报告,作业指导书及现场记录,明确蒸煮时间和温度。 5.查阅超声焊接、光固化粘确认报告,作业指导书,确保超声焊接、光固化粘接过程中的连接牢固度和抗拉性能,同时应保证连接点无泄露,是否进行验证和确认。 6.查阅灭菌过程的确认与再确认报告。 7.查阅灭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和灭菌过程的记录。。
5质量控制1.产品的原材料及外购外协件是否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2.产品及其组件的外观及物理性能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3.产品及其组件的使用性能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4.产品的抗压性能、抗跌落性能、抗拉力性能及防泄露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5.产品的流量是否符合要求。 6.产品的无菌是否符合要求。查阅三大检验(原辅材料、过程和出厂)规程和相关的记录,必要时请检验员现场操作,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接触血液或药液原材料药物相溶性和其他毒性。 2.各组件的尺寸,弹性等。 3.产品的抗压性能、抗跌落性能、抗拉力性能及防泄露性能。 4.无菌检测等。
6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二十五、定制式义齿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序号风险环节风险清单检查要点
1机构与人员1.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具有口腔修复学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以确保具备在生产、质量管理中履行职责的能力。 2.从事产品生产的人员应当掌握所在岗位的技术和要求,具有口腔修复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比例不得少于30%。 3.专职检验人员应当具有口腔修复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经验。 4.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患有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1.关注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负责人以下情况: (1)查看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培训记录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任职要求(是否对工作技能、工作经历等作出规定),个人简历、任命书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3)查看考核评价记录,现场询问,是否符合要求。 (4)与口腔修复学相关的专业一般包括:口腔修复学、口腔解剖学、牙体解剖学、口腔材料学、色彩学、雕刻学、口腔生物力学等。 2.关注从事产品生产的人员以下情况: (1)查看任职要求(是否对专业知识、工作技能等作出规定)。 (2)查看培训记录、考核评价记录,现场询问,是否符合要求。 (3)查看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记录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4)查看人员花名册,计算人员比例,是否符合要求。 (5)固定义齿生产岗位一般包括模型制作、蜡型制作、包埋、铸造喷砂、打磨(车金)、上瓷、修形(车瓷)、焊接、研磨、上釉、抛光清洁等。 (6)活动义齿生产岗位一般包括确定颌位、制作卡环和连接杆、复制耐火模型、蜡型制作、包埋、铸造喷砂、打磨、焊接、排牙、塑料成形、抛光清洁等。 3.关注专职检验人员以下情况: (1)查看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培训记录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任职要求(是否对工作技能、工作经历等作出规定),个人简历、任命书等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3)查看考核评价记录,现场询问,是否符合要求。 4.关注企业对人员健康管理的以下情况: (1)查看人员健康要求的文件,是否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做出规定,并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2)查看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人员的体检报告或健康证明,是否按规定时间进行体检,患有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人员未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2厂房与设施1.生产环境应当整洁、卫生。易产尘、易污染等区域应当定期清洁。 2.应当对消毒、生产、仓储等区域合理区分,并与产品生产规模、品种相适应。 3.产品上瓷、清洗和包装等相对清洁的区域应当独立设置。 4、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料应当专区存放、标识明显,专人保管和发放。 5.应当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烟雾、毒害物等有害物质的厂房、设备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对环境、人员的防护。1.关注企业以下生产环境控制情况: (1)现场查看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是否明确了易产尘、易污染的工序,并作出相应环境控制规定。易产尘工序一般包括铸造、喷砂、打磨、抛光等;易污染工序一般包括模型室下水处(需要有好的石膏过滤沉淀箱)、铸造室排烟(需要安装烟气过滤装置)、活动义齿塑料成形时冲蜡的环节(蜡垃圾的过滤收集)等。 (3)需要进行环境控制的相对清洁的工序还包括蜡型、排牙、CAD设计等。 2.现场查看接收、打磨、喷砂、抛光、上瓷、清洗、包装、存放等区域设置和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3.现场查看,是否符合要求。 4.关注企业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料控制情况: (1)查看物料清单,是否包含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料。 (2)查看发放记录。 (3)现场查看防护规程,是否明确管理、防护要求。 (4)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料一般应包括酒精、液化气、氧气、酸、牙托水(单体)、电解液、氢氟酸等。 5.关注企业对环境和人员的防护情况: (1)现场查看打磨、喷砂、抛光等工序,是否配备了良好的吸尘、排烟和下水道沉淀后排放等设施。 (2)现场查看查上瓷工序,是否配备了防尘、控温等措施。 (3)现场查看铸造车间,是否配备了防火、排烟等安全措施。 (4)现场查看从事打磨、喷砂、抛光、上瓷等工序的人员是否佩戴口罩、帽子、防护镜等。
3设备1.应当配备与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等。 2.应当配备与固定义齿、活动义齿检验要求相适应的检验仪器、设备、计量器具等。1.查看生产设备、工艺装备清单,现场查看,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检验设备、计量器具清单,现场查看,是否符合要求。
4采购1.应当采购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或备案的义齿原材料。 2.进口的义齿原材料包装应当有中文标识。 3.对于使用金属原材料生产产品的,应当采取措施确保采购的金属原材料技术指标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 4.采购的齿科烤瓷合金、齿科铸造合金等金属原材料应当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对用于生产铸造金属冠、桥、支架的贱金属铸造合金,应当规定其金属元素的限定指标。 5.应当在金属原材料进货检验时查阅、留存金属原材料生产企业的出厂检验报告。如检验项目不能涵盖有关金属元素的限定指标,应当对所采购金属原材料的相关指标进行检验,并保存相关记录。1.关注企业以下对原材料的管理情况: (1)查看原材料清单,查看供方生产(经营)许可证、注册证书、技术要求、检验报告或合格证明等相关证明文件。 (2)现场查看原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3)对首次采用的主要材料,应在物料中抽取样品进行小样制作,并保留新材料试制的相关验证资料及记录。 (4)固定义齿口腔科材料一般包括齿科烤瓷合金、齿科铸造合金、瓷粉、瓷块、复合树脂、铸造蜡、铸造包埋材料及其他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 (5)活动义齿口腔科材料一般包括齿科铸造合金、陶瓷牙、标准树脂牙、义齿基托树脂、基托蜡、铸造蜡、铸造包埋材料及其他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 (6)进口材料一般包括铸造和烤瓷合金、瓷粉、铸瓷瓷块、二氧化锆块、玻璃陶瓷、塑料、石膏、包埋材料等。 2.现场查看原材料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3.查看是否对金属原材料进行检验或验证作出规定,查看金属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的金属原材料出厂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4.关注企业以下对齿科烤瓷合金、齿科铸造合金等金属原材料的管理情况: (1)查看齿科烤瓷合金、齿科铸造合金等金属原材料的出厂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用于生产铸造金属冠、桥、支架的贱金属铸造合金科烤瓷合金出厂检验报告,特别是金属元素的限定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3)通过查验金属原材料检验报告进行验证,检验报告可由厂商提供或由经销商提供。 (4)金属原材料主要包括铸造、锻造、烤瓷、焊接用金合金、铂金合金、银合金、钛合金、钯合金、钴-铬(Co-Cr)合金(分烤瓷和支架用两种)、镍铬(Ni-Cr)合金、纯钛等物品及齿科用不锈钢丝、基托内衬网等。 (5)贱金属一般包括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钛及钛合金等。 (6)齿科烤瓷合金、齿科铸造合金等定制式义齿金属原材料应符合《牙科金属 烤瓷修复体系》(YY0621-2008)、《牙科学 铸造金合金》(YY0620-2008)和《贵金属含量25%~75%的牙科铸造合金》(YY0626-2008)等标准的要求。 (7)对用于生产铸造金属冠、桥、支架的贱金属铸造合金,应参照《牙科金属 烤瓷修复体系》(YY0621-2008)中4.1.1项的要求,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规定其金属元素的限定指标。 (8)上述标准中有关金属原材料合金主要成分含量要求如下: 1)贵金属烤瓷和铸造冠合金:金和铂族金属含量:25%~75%,铂族金属是指:铂、钯、铱、钌和铑。 2)钴铬烤瓷合金。钴:52%~69%,铬:20%~37%,钼:7%以内,钨:13%以内。 3)镍铬烤瓷合金:镍:59%~76%,铬:13%~26%,钼:3%~12%,铁:5%以内。 4)镍铬铸造合金:镍:59%~74%,铬:21%~26%,铁:9%以内,钼:3%~5%。 5)钴铬铸造合金:钴60%~80%,铬:25%~30%,钼:4%~8%。 6)合金中铍的含量不能超过:0.02%,镍铬合金中的镍可能导致部分患者过敏。 (9)纯钛材料主要包括钛、铁、碳、氮等指标。玻璃陶瓷材料主要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锂、氧化钾、二氧化锆磷、氧化锆、氧化铝、氧化镁等指标。 5.查看金属原材料出厂检验报告中检验项目是否涵盖有关金属元素限定指标,查看金属元素限定指标的检验或验证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5生产管理1.应当制定固定义齿、活动义齿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等,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并对特殊过程进行确认。 2.应当制定口腔印模、口腔模型、口内扫描数据及产品制作设计单的接收准则,并进行确认。 3.应当明确口腔印模、口腔模型的消毒方法,并进行验证。 4.应当建立接收区和生产区工作台面、模型工件盒的清洁、消毒规定,并保存相关记录。 5.应当对每个产品建立生产记录,并满足可追溯要求。生产记录应当包括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等内容。 6.应当对产品生产后金属废料的处理进行规定,金属废料不得反复使用,并保留废料处理记录。 7.应当对成品进行消毒、包装后方可出厂。1.关注企业以下生产管理的情况: (1)查看是否制定了相关生产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 (2)查看是否明确了特殊过程、关键工序,是否对特殊过程进行了确认。 (3)特殊过程一般包括: 对于固定义齿: 石膏代型:边缘的准确性(人员考核记录、放大镜观察)。 蜡型制备过程:蜡冠厚度要求。 包埋铸造:无铸造缺陷,无变形。 金属烤瓷修复体内冠烤瓷前处理(内冠处理):边缘密合度。 CAD/CAM:机器加工冠或桥(查密合度 )。 烤瓷和铸瓷过程:上瓷、打磨上釉。颜色符合设计单要求。表面缺陷记录(如气泡、裂纹、斑块)。 金沉积:覆模(无气泡)、内冠沉积(查厚度)。 渗透瓷:覆模(无气泡)、内冠烧结玻璃渗透(查厚度、渗透均匀)。 对于活动义齿: 石膏模型完整。 蜡型制备:符合设计图。 包埋铸造:无铸造缺陷,无变形。 成品牙(颜色及规格)的选择过程。 排牙、装盒、冲蜡、义齿基托树脂的调和、装胶及固化过程。 咬合调整、抛光:咬合关系正确。 工艺流程图中应明确标识出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并与实际相一致。 2.查看口腔印模、口腔模型、口内扫描数据、产品制作设计单的接收准则。查看口腔印模、口腔模型、口内扫描数据与义齿制作设计单的一致性,是否符合要求。 设计单内容一般包括: (1)医疗机构名称、医生姓名、患者姓名、年龄、性别。 (2)制作义齿的材料名称、厂商(品牌)、种类等。 (3)制作内容(烤瓷还是支架等)。 (4)设计方案(包括:牙位选择、单冠还是联冠、全冠还是烤瓷、支架设计的大小、比色等)。 (5)其他要求,如间隙剂厚度、邻牙接触关系、咬合关系等。 (6)制作时间。 (7)义齿生产企业名称。 3.查看是否对口腔印模、口腔模型的消毒方法作出规定。查看口腔印模、口腔模型消毒方法的验证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口腔印模、口腔模型适宜的消毒方法有一般用紫外线和臭氧消毒、口腔印模的硅橡胶印模用1%的84消毒液消毒后水洗即可、藻酸盐口腔印模一般用水清洗即可。 4.查看是否对接收区、生产区工作台面、模型工件盒的清洁、消毒作出规定。查看接收区、生产区工作台面、模型工件盒的清洁、消毒记录。 5.查看产品生产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推荐企业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产品追溯,配置条形码扫描设备。 6.查看金属废料的处理规定,是否符合要求。现场查看金属废料处理措施、记录。 7.查看成品消毒、包装记录,现场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包装应具备防挤压功能,在正常搬运和贮存期间防止产品损坏。
6质量控制1.应当对每个产品建立检验记录,并满足可追溯要求。检验项目应当不低于国家有关产品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要求。 2.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增加或产生有害金属元素的,应当按照行业标准的要求对有关金属元素限定指标进行检验。1.关注企业以下对产品检验的管理情况: (1)查看对产品进行检验的规定,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检验记录是否符合要求,检验项目不得低于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等要求。 (3)定制式义齿生产企业必须将定制式义齿金属原材料有关金属元素限定指标列入出厂检验项目,通过检验或验证的方式确定其符合要求后方能出厂。 (4)固定义齿检验项目一般包括:1)外观(外形及大小)。2)牙冠的颜色(用比色板进行检查)。3)金属表面应光滑、有光泽、无裂纹、无孔隙。4)瓷体部分应无裂纹、无气泡、无杂质。5)与邻牙应紧密接触、与对颌咬合良好、边缘密合、就位顺利。6)金瓷结合性能、耐急冷热性能、金属内部质量、孔隙度项目可不作为固定义齿出厂检查项目;7)桩核、嵌体、贴面、全冠或铸造冠不检瓷部分。 (5)活动义齿检验项目一般包括:1)人工牙、基托、卡环及连接体均应光滑。2)义齿组织面不得存在残余石膏。3)基托不应有肉眼可见的气孔、裂纹。4)人工牙颜色符合设计单比色要求。5)铸造连接体和卡环不应有肉眼可见的气孔、裂纹和夹杂。6)厚度。7)全口义齿咬合接触无翘动现象。8)义齿基托树脂部分的色稳定性、金属部分内部质量、树脂基托厚度可不作为活动义齿出厂检查项目。
2.查看对有关金属原材料加工中新增有害元素进行检验的规定,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可能增加或产生有害元素一般包括镍、铍)。
7销售和售后服务1.应当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保存医疗机构执业资质证明文件,并建立档案。 2.应当规定售后服务的要求,并确保与医疗机构间的产品可追溯。销售的产品应当有质保卡,质保卡应当包括医疗机构名称、患者信息、产品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注册证书编号、主要原材料的名称、生产企业名称、住所、生产地址等信息。1、关注企业以下对医疗机构执业资质证明的管理情况: (1)查看销售记录,至少包括订单号、客户名称、生产日期、数量、主要原材料等,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医疗机构资质证明文件、档案。 (3)医疗机构资质证明文件一般包括:《营业执照》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具有口腔诊疗项目。 (4)企业不得将产品销售给无《营业执照》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口腔医疗机构。 2.关注企业以下对售后服务的管理情况: (1)查看对产品进行售后服务、追溯的规定,是否符合要求。 (2)查看质保卡,是否符合要求。
8不合格品控制应当对医疗机构返回的产品进行消毒、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评价是否可以对产品进行返工,并按照制定的返工控制文件执行或报废。查看医疗机构返回的产品消毒、评审记录,查看返工产品的处理记录、报废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9不良事件监测、分析和改进是否按规定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发生。1.确认企业建立了不良事件监测的规定,确认规定覆盖了部门/人员职责、监测程序、报告时限、报告途径、调查、处置、内外部接口等内容。确认企业按规定开展了不良事件监测活动并持续保持相关记录。 2.企业是否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确定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关问题再次发生。

分享此文档

25种医疗器械生产环节风险清单和检查要点

或复制链接

目录